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研究 2020-06-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脱离主流审美,面临存续危机。探寻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分析目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局限与不足,结合当下时代需求,论述如何采用现代技术实现对非遗的创新设计,弥补传统方式在其发展与开发方面不足。本文提出通过建立非遗城市名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创建非遗衍生产品等方式,在再设计与利用中将非遗产文化精髓与现代创意及生活美学相结合,促使非遗持续的发展与传承。
-
浅析“非遗”新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劳作,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让“非遗”的生存土壤不复从前,所以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当今社会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属于“非遗”的蜡染技艺同样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以有“蜡染之乡”美誉的凤凰县为例,分析当地蜡染名人作为,期以对蜡染发展有所助益。
-
基于云计算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践——以草木染为例 2020-06-01
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手段和趋势。基于云计算的非遗资源共享平台能从效率上极大的推动非遗的数字保护研究
-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中的使命探讨 2020-06-01
博物馆作为具有文物研究、文物展览、社会教育等多重功能的社会公共机构,其不仅能够为各类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提供保护,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也同样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基于此,本文对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责任使命进行了分析,同时为博物馆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使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对接模式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其尝试融入产业化浪潮的过程中,却受到固有发展模式的阻碍,其中一部分非遗很难进入到产业流程,而另一部分则吸纳进新的要素、技术以及形态,逐渐发展演变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模块。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之间的对接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综合性民间舞蹈形式,早在2006年就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此后得到了较为良好的保护与发展,但由于传承断代、民间非遗保护意识不足、文化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陕北秧歌的发展也同样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为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
“非遗”档案式保护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中华文化传承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宝藏,也是华夏子孙的文化自信所在。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 造,关注将文化引进向文化输出的方向转变,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国际方面,我国一直致力于 非遗文化的申遗工作,而“非遗”档案的保护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
佛山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发展前瞻 2020-06-01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发展有“文化IP+再创作+发行推广”、“非遗核心资源+产业链横向扩展”、“非遗文化要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三种模式.作为中国南派武术发祥地及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佛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品牌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可从“传承人+生产性保护基地+X”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活动提升品牌效益、加强核心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传统体育非遗项目现代服务业、重振传统武术影视产业、构建“1+N”非遗创意产业集群等途径,推动地方传统体育非遗创意产业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