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之思 2020-06-0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重点,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思辨,旨在促进武术非遗保护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良性发展。研究认为:符合非遗特点的武术即属于武术非遗的范畴,亦当属于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武术非遗中具有生产性保护价值的内容才应该属于武术非遗保护的重点;武术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矛盾关系。

  • 浅析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文章梳理和分析了国家级和江苏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概况,指出传统医药非遗传承中存在保护机制不够健全、学校教育比较薄弱、传承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推动普查和研究工作,促进非遗数字化转型;实施文化重建,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使非遗保护后继有人;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推进整体性保护,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等。

  • 把“现产”当“遗产”:会不会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2020-06-01

    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保护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出了错,接下来将一错到底。而当下的中国,在这方面真的出了问题。具体症状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当代人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文创产品、各种演出,统统当成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且这种风气有越演越烈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结果是:一是误将"现产"当"遗产",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心的偏移;二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会让更多的人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后坚守;三是职责不清的错误分工,会让我们失去保护祖先遗产的最后契机。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很容易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计量分析(2002-2017)* 2020-06-01

    文章梳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和揭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特征、热点领域和未来趋势,为我国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CSSCI来源期刊在2002-2017年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982篇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并绘制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相关的主题领域进行了分析。我国的非遗研究与民族学结合紧密,重视传统技艺和医药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同时我国非遗的国际性传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标准研究”专题 2020-06-01

    主持人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政治策略,在理念上具有超越国家和民族、以追求人类普世性价值认同为目的的特点,同时它又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亦即文明的不同个性。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成了非遗保护实践的复杂面貌:一方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层面,从文化相对主义出发,人们不断地强调相互尊重、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突出社区、群体与个人(GGI)在保护工作中的主导性话语权,避免本真性这类容易造成族群和文化冲突的词语的使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又不得不将非遗分类、保护手段等的界定放权给各签约国的政府机构,由其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研究,正是针对第二层面即政府的工作需求而言的。

  • 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

  • 装置艺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遗为主体的展览在其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非遗展示需要表现活态性等特征,原有的展示设计方式已经不能充分传达出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文章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特点,探讨将装置艺术融入其中的可能性,并以2020年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例,总结装置艺术融入非遗展示的优势与局限,以期为非遗展示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 在儿童美育中薪火传承番禺非遗文化——"扒龙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番禺的"非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块沃土.美术教育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在美育课堂引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中追寻本土文化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