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遗”舞蹈元素在群文舞蹈创作中的体现分析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当今社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文艺作品成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和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记录的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民俗舞蹈,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也成为其最大的特点,也成为了表现人们生活方式,民族个性的一种手段。它以人为本,凭借模仿、形象、记录等手段,通过身口相传的方式来不断传承,这些都是“非遗”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文化艺术不断丰富,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的民俗舞蹈渐渐走向了舞台,来表现不同的文化生活,如何保留和创新,让这些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成了我们的首要的任务。

  •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情境下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保护非遗就是要增强非遗的生命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活态性封存和多媒体传播具有突出作用。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存在忽视地方性,重存档、轻传播,重外在技术、轻文化内核的问题。数字化保护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媒介融合的理念,让非遗的传承人和拥有者都参与进来,加强非遗文化的多媒介传播和文化消费,让非遗融入到民众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俗的创造主体,意在从"人"的维度来理解民俗。民俗由民众创造,民俗最终的归宿同样是民众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是民俗的创造者,也是普通民众感知、接触具体民俗事象的桥梁,以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为镜子,可以窥见广阔的民俗生活内涵。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与承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承人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

  •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 2020-06-01

    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过程中存在难度大、还原体验度差等难题.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性.VR技术以其保存全面性、还原真实性、沉浸式体验互动性及其数据的高度再利用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非遗档案的保存、传播,本文中笔者还探索了其他更好的传播非遗档案的辅助措施,结合VR技术,以期让非遗档案保存工作更有效.

  • 非遗元素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涪江闸坝景观设计为例 2020-06-01

    基于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将非遗元素运用到涪江闸坝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城市桥梁景观,使大众更加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 两大订单背后的“非遗经济”专访小龙茵绣娘基地创办人钱晓丽 2020-06-01

    在首届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小龙茵绣娘基地创办人钱晓丽不仅对纺织非遗的技艺、产业化有了新的认识,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者,更因此先后斩获两个金额分别为数十万元的订单。"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超过我的前十年!"说这番话时,小龙茵绣娘基地创办人钱晓丽从杭州返回到玉溪已经过去近两个月时间了,但她对首届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仍念念不忘。正是这场大会,让她体验到了"开挂"的感觉。

  • 阳新采茶戏采访纪实(一) 2020-06-01

    阳新采茶戏是鄂东南地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种,2008年阳新采茶戏和阳新布贴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批,至此阳新采茶戏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次采访的目的旨在了解阳新采茶戏在“申遗”成功之后历经了怎样的发展道路,了解相关部门在继承和发展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效果如何等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与有识之士探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发展创新实践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思路。

  •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非遗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智力为资本,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创意的灵感来源.让文化创意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非遗"活"起来,既能更好地体现非遗的文化属性,又能靠文化创意来突出遗产的价值.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非遗这个源头活水永远不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