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9 条数据
-
守望与传承: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进行梳理。笔者分析了河源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传承手段、传承困境,并梳理了河源市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和传承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促进河源及粤东北客家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以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为例 2020-06-01
笔者在对哈萨克族"非遗"舞蹈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由于保护不当,导致部分"非遗"舞蹈"畸形"发展。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哈萨克族"非遗"传统舞蹈的原生态特征;其次指出目前"非遗"保护措施中存在的超越自然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其原生态特性的消解;最后,通过对"非遗"传统舞蹈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
“非遗”的“抖音”现状解析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及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非遗通常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大类。 [1] 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必须依托于人的活的文化,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并体现独特的人文情怀。但由于其单一的传承方式以及单调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传统文化最脆弱的部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建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
新时代下社火民俗的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关中地区陇州社火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与快节奏流行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陇州社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对陇州社火、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及对于陇县当地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起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作了深入调研,详细描述并分析了陇州社火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最后从政府、社会和社火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提高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等多个中肯的改良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此举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雄安及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燕赵文化魅力,其未来也必将更加璀璨耀眼。梳理目前雄安及其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结合国家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对该区域非遗发展及其保护的优劣势加以分析、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阐述非遗动态保护方法提供参考。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我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热点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认同,而建立文化认同本身对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外保护和发展"非遗"的现状,发现在"非遗"发展中机器化不可代替手工制作,精神文化不能因物质文化的崛起而衰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保护其传承人,否则"非遗"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内在联系,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
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2020-06-01
向外籍人士宣传和推广乐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乐山区域文化"走出去",提高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名度。在非遗对外传播过程中,翻译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并不理想。通过对乐山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改善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