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7 条数据
-
非遗语境下平遥漆器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困境 2020-06-01
传统工艺不仅承载了历史和文化,还成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类型的传统工艺技术及手工制品都成为保护、研究、开发的重点。本文以平遥漆器为例,从历史、文化、工艺等多个角度分析其作为非遗的价值,并以此个案为例,从传承人分层与创新两方面分析非遗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融入地方文化和民众的日常生活。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文化融合分析 2020-06-01
现阶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我国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语言文字方面、生活习俗方面、宗教信仰方面、服饰文化方面、婚俗文化方这些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并分析了非遗语境下民族文化融合的未来前景。
-
我国非遗保护的认识与实践 2020-06-0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切实加强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工作,着力保护非遗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一、非遗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行着,但由政府直接主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则是一项比较新的事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
-
瑰丽珍宝在身边 2020-06-01
在每年家乡的春节庙会、元宵庙会、二月二庙会等节日中,人们会看到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舞龙舞狮、皮影、泥人等,殊不知,这些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原来,"非遗"并未脱离人们的生活而独立存在,它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从家具摆件到饮食起居,样样离不开,而这恰恰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各个时代民族生活,凝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服务社会和群众.全面有效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走进快节奏现代生活,就要结合现代人文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办法.本文主要分析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为深入研究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
文化自信背景下我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一、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稳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1]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仍保留传统生活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广大农村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播最广、保留数量最多的区域
-
场景视域下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场景理论引入非遗的生活性保护实践中,在探究非遗生活性保护的学理内涵与实现机制的基础上,对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价值、空间、主体和活动四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非遗赋予场景所需的价值内核,而场景则通过不同"舒适物"间的组合,将非遗的价值意涵外化表达,重构非遗与民众的共生空间;(2)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整体协同保护不足、保护主体错位、活动场景平台缺失等问题;(3)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需要从价值、空间、主体、活动四个维度,强化核心意涵,重构环境支撑,明确权利归属,创新参与方式。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