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基于国外研究的理论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商品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但是国内外对此的研究都稍显薄弱,尤其国内学者对于非遗的价值、真实性、商品化的研究尚缺乏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基于国外前沿的遗产思辨研究视角,本文提出了一种"过程式"的视角,把非遗商品化过程和非遗的价值构建过程进行整合,以云南丽江的非遗为例,揭示了非遗商品化过程中的动态价值构建过程和多元价值构建过程。研究突破了国内既有传统理论视角的局限,通过建立创新的非遗思辨视角来审视非遗商品化中出现的遗产价值、文化变化、真实性等理论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 2020-06-01
迄今为止,学界围绕着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证探究,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申报评审研究、名录分类研究、名录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研究、退出制度研究、保护扶持制度研究、传承人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等。相关成果较多且富有成效,有力助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特别是非遗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强、对于制度的反思与改进不足、理论建构与自主话语欠缺等问题。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贡献与问题皆为进一步探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改进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必要基础。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当前沿线国家及区域,虽然已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方面进行申请、跨越区域传播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会被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进而面临困境。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主要通过预先进行完善的"一带一路"规划、处理好四川沿线非遗工作的检查、申报等工作以及加大对四川沿线非遗的传播、交流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日后如何能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策略。"一带一路"的思想主要是由习近平总主席在2013年阐述的关于共同创建丝绸之路经济纽带的理念。时至今日,已然被当做发展国家沟通交流的双向机制、创造出区域合作平台的媒介[1]。
-
2003—2017年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 2020-06-01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实践的不断推进,传承在各地的非遗个案以及非遗概念、非遗保护价值、非遗保护原则、保护措施等都得到深入探讨。运用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中医学等学科理论,研究者对传承在山西各地的非遗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积累了丰富成果。在兼顾这些传统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梳理了2003—2017年公开发表的山西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文献来源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年出版的相关图书;第二部分是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期刊库2003—2017年收录的各类相关论文。
-
不遗余力传承板笔书画艺术 2020-06-01
比起曾经盛极一时的飞白书,如今的板笔书画艺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其发展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及众多传承人的努力下,板笔书画艺术不断被挖掘和弘扬。其中,汉堂板笔书画是重要的一支,传承人陈宁、于龙江、赵显东入驻太原市杏花岭区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使板笔书画艺术在龙城生根发芽。2019年5月,"汉堂板笔书画技艺"入选太原市杏花岭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于龙江、赵显东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
共和国功臣 ——九旬“大国工匠”吴新安访谈录 2020-06-01
年近九旬的吴新安是中国著名的玻璃精密仪器研发专家,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灯工玻璃艺术家。解放后,历经磨难的中国百业待兴,玻璃事业也开启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吴新安等老一辈专家为应用在激光武器上的电子玻璃仪器事业呕心沥血,攻坚克难,解决了一个个关系国家安全的军事难题,为中国的电子玻璃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电子玻璃事业的新纪元。吴老工作之余,为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专心研究,开辟了灯工玻璃艺术的道路。吴老在盐城市益林镇点燃了灯工艺术的星星之火,灯工玻璃艺术在益林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绽放出瑰丽奇葩,而且辐射到周边几座城池。七十多年来,吴先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而今,还不遗余力,飞往国内外重要城市表演技艺,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纵观历史,三千年前,灯工工艺由罗马人发明,春秋时期,东亚人将此工艺传到了中国,为了使这一工艺也在中国得到传承创新,现南京市政府将灯工工艺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举吴新安为其传承人。吴老的治学之道、科学精神以及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令人无限敬佩。
-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 2020-06-01
2017年10月29日,由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新书发布暨非遗保护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团队收集的珍藏史料文献,田野调查的图片、笔记与音像,传承人资料以及皮影戏相关的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前,数据库共包含非遗项目、史料文献、研究专著、研究论文、影卷、影偶、田野调查图片、田野调查音频、田野调查视频、田野调查笔记、传承人信息等11类资源。
-
青藏川交界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川北、藏东及青海南部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交互的杂居地区,这里的文化遗产在多元因素中创造和发展,是当地民俗风气、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古老先民传承至今的民族记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秉承了作为世界性命题和传统性延续的特点②.2017年6月10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活动旨在推动新时期非遗保护与传承理念的深化,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指明方向.为深刻掌握青藏川交界地区非遗的传承现状,探寻更有利于该地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本文以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特殊性保护原则为理论向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半结构性访谈法对青藏川交界地区的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展开了探访和分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