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

共检索到 167 条数据

  • 制瓷技艺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本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陶瓷技艺为切入点,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促进非遗传承、陶瓷技艺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选取三个国内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柴窑建盏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工艺大师之陶瓷、陶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分析其系统框架、特色等,以期为陶瓷制作技艺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传承、创新提供借鉴。

  • 文化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分析 2020-06-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大家都开始追求精神满足。基于上述背景下,国家和政府层面都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的重视,而文化馆属于一类基层文化组织,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文化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要点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研究特征及展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其外宣译介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途径的创新与补充。通过梳理国内近20余年非遗翻译研究,发现非遗译介研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译介研究项目也呈多样化,同时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方法论证是非遗译介研究的焦点。文章最后试探性地提出了非遗译介研究发展的方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2020-06-01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资源赋存、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和非遗旅游原真性(真实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 基于文化自信的非遗与文创研究综述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 江汉平原荆河戏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的研究、调查、分析和应对性处理,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切实保证民间技艺活态延续的必由之路。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荆州"荆河戏",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与汉剧、京剧渊源甚厚,是珍贵的戏曲艺术宝库。在广泛收集荆河戏传承人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从传承人的学艺经历、知识结构、经济收入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并从荆河戏传承人生活保障、资料研究、培养模式、经济创收、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寻找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政策,以求在地方戏曲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可适用的对策。

  • 大运河文化背景下常州非遗文化品牌营销研究 2020-06-01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研究角度,结合当前的时代特性,分析常州非遗文化的品牌营销途径,以新媒体之时代优势,提升非遗文化品牌影响力、以文旅融合之优势,提升非遗文化品牌传播效益,以此促进常州甚至更多大运河文化背景下的沿途城市地区,能够同样构建属于自身的非遗文化品牌营销发展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2020-06-01

    敦煌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亦是敦煌学研究的重点。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于对敦煌彩塑本体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创造了博大精深敦煌彩塑作品的非物遗敦煌彩塑制作技艺的研究,况且,如今此项技艺又濒临失传的境地。通过运用田野调查、口述、传承人数据库建立等方法,将敦煌彩塑传承人的彩塑技艺传承经历、生活体验、技艺知识以"口述"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建立相关档案,其一,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的研究提供"活态史料";其二,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的真实与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进而对非物遗彩塑技艺的传承提出新方法与新思路;其三,亦有利于为敦煌彩塑的研究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