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1)

共检索到 91 条数据

  • 黑龙江省“非遗”保护路径探析:基于对日本经验的借鉴 2020-06-01

    黑龙江省目前展开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在此过程中亟须吸取相关有益经验。日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建立了日趋完善的日本非遗保护法律体系,明确了日本非遗保护的对象和主体,利用各种渠道提高了日本民众非遗保护意识。因此,借鉴日本非遗保护有益经验,对黑龙江省继续开展非遗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发挥革命博物馆社会教育自身优势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2020-06-01

    湖北大悟县革命博物馆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于一体,是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教育机构、宣传机构、研究机构。它是大悟县革命历史的浓缩,展示了革命实物,有效传承了革命文化。作为大悟县红色文化的集中载体,大悟县革命博物馆迫切需求一种新的科学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其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

  •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劳动歌谣类“非遗”传承——以镇江秀山号子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劳动歌为例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社区的参与,而且提倡社区成为保护活动的主体。在"非遗"项目的传统社会功能日益消失的大背景下,社区高度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有助于为相关"非遗"项目创造新的社会功能,以保证"非遗"的存续发展。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平原居民劳动歌的传承相比,镇江秀山号子的传承模式对于劳动歌谣类"非遗"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其主要经验包括保证社区在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在校园传承中重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培育民间社团组织和挖掘传统音乐新的社会功能等。

  • 浅谈如何以非遗博物馆为阵地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博物馆是人类尊重历史、珍视艺术和崇尚科学的产物,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凸显.如何以非遗博物馆为主线,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遗保护意识,使之永久传下去,这是摆在每一位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

  • 非遗传承教育如何守正出新 2020-06-01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作为朝阳区校外教育机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建构以非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在此过程中,对非遗传承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非遗传承教育要积极发挥校外教育融合多元、创新发展的特色及优势。相较于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具有社会资源丰富、育人方式灵活、实践可操作

  •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服务学习研究 2020-06-01

    本文结合服务学习理念,从非遗视域出发,探讨了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融入高校学生服务学习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分析了服务学习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借鉴意义,以达到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并使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运用和锻炼所学专业知识的多方共赢的效果。

  • 论舟曲“朵迪”艺术中的社会文化 2020-06-01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及民间歌舞也都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被列进了非遗名单当中。在这其中,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的藏族民间歌舞“朵迪”艺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显著的地域特征,成为了白龙江上游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

  • 逃逸与融合:山地社会里的非遗传承 ——以三岔傩戏为例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恩施傩戏历史悠久。在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乡,傩戏是依靠当地"端公"团体和他们比较严格的"度职"制度传承下来的。这一建立在山地社会、乡土社会、熟人社会里的师承制度规矩严格,它一方面确保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组成部分的傩戏表演技艺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传承,拒绝了未经师承而获得端公资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亦使傩戏传承人与官方正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强化了其"逃逸文化"的属性。山地社会为这些自我保护机制的延续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使端公文化融入乡土,成为根基深厚的民间信仰。因此,恩施傩戏的非遗保护工作理应将与其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端公群体纳入到共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