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2 条数据
-
文化自信背景下网络直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网络直播凭借互联网优势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网络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如今进入了瓶颈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文以光明网与斗鱼联合主办的“致·非遗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为例,分析了运用网络直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再结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兰卡普”进行策略探讨,最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结合,分析运用网络直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
以大竹竹唢呐为例分析非遗的网络营销 2020-06-01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是非遗项目目前最大的问题。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竹竹唢呐为例,从大竹竹唢呐的发展现状入手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分析其用户特点及互联网市场环境,找寻可以使大竹竹唢呐顺利在未来生存发展的措施。
-
目的·方式·方向 ——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三,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成为传统熟人社会的替代形态,因而基于网络媒介环境开展的非遗普及传播往往覆盖面更广。研究非遗在当代中国的各类传播实践及其效果,有助于了解当代人对非遗的真实认知与切实需求,应作为非遗保护方向确立的重要参考。
-
非遗项目“糖画”的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2020-06-01
糖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但现今糖画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非遗文化产品受众面小、售卖地域受区域文化影响、宣传渠道少、人工成本高等。本文从糖画的现状出发,分析传统糖画营销策略的缺陷,对出现的相应问题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来振兴糖画市场。
-
新媒体视域下的非遗微电影探究 2020-06-01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开拓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兴起的非遗微电影,是新媒体语境下形成的电影新形式,也是利用立体影像记录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一种新尝试。历史悠远、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视觉科技中焕发生机,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展现自己独到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目前我国的非遗微电影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它既已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传播困境。
-
GAN 技术在传统竹编元素生成中的设计 2020-06-01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成方法,将之运用至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中,在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和运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文化元素陈旧匮乏等现实问题。方法以瑞昌竹编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例,综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包括对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将采集的竹编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模型系统,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训练计算机GPU,使其衍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建立瑞昌竹编文化元素库。结论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迭代计算出的瑞昌竹编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纹样的艺术性又兼具信息时代对设计衍生的时效性要求,同时还符合当代社会对时尚偏好的追求。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
-
基于触目性原则花山岩画网络表情视觉化设计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花山岩画为视觉化对象研究基于触目性原则的网络表情设计与开发途径。从海德格尔符号观的触目性原则出发,分析触目性原则对网络表情视觉化设计的指导意义,结合花山岩画设计实践论述网络表情的视觉化设计与花山岩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途径,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思路。网络表情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对花山岩画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只有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并创作,才能实现花山岩画作为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
机器学习在花儿识别中的运用 2020-06-01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它为人工智能传承非遗提供了保障,然而现有理论和实践研究指出在该领域仍存在诸多空白。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该领域的花儿研究现状,提出了4种花儿图像分割方法及5种深度学习算法,详细介绍了基于分块技术的图像分割算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步骤,旨在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