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4 条数据
-
创新传承,创刻圆梦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2020-06-01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为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随着学校对传统文化和似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掘,竹刻课程历久弥新,从劳技拓展课,演绎到以竹刻为引领,涵盖纸刻、木刻和篆刻的"创刻"课程。2016年,学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并开展了纸刻、木刻和篆刻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将民族文化传承坚持到底。
-
大咖齐聚京城 用非遗点亮生活 2020-06-01
日前,中国非遗又传来好消息。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该名录(册),位居世界第一。近来,非遗这个关键词频频登上热搜,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助扶贫……毋庸置疑,非遗已渐入人心,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世界中联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并举办系列活动 2020-06-01
2018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毛里求斯·路易港举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非政府机构受邀出席会议。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非政府机构中唯一的中医药界代表,世界中联于会议期间开展了“世界中医药非遗分会场”、中医药展位宣传、中医药文化展、义诊及中医药电影放映等活动,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非遗项目。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序 2020-06-01
自20世纪末至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中国学界从出现到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联合国提出到中国热烈响应。人们注意到这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历史相遇,学界倾心研究二者内在的关联,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践行中国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
大胆的小罐茶 2020-06-01
是"大逆不道"还是"顺势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关键是要创新。"那些正在消失的"非遗"2005年冬,文化界刮来一阵刺骨寒风,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在联合国将端午祭申请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而告终。业界慨忿之余,国务院快速行动,次年公布了京剧等首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372项、非遗传承人3068人,是在联合国拥有世界非遗记录最多的国家。
-
多彩端午节展现文化魅力 2020-06-01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此节。对古人而言,“午”通“五”,因此“端午”又常称“瑞五”。随着时代的变迁,瑞午节在民间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逐渐从先秦单一的辞邪活动演变为一种内涵深厚、延续久远、影响广泛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瑞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的全球实践及启示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方面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传统体育与游戏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认为其具有文化、社会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在全球主要实施的保护工作包括通过引导与协商形成多边共识,通过列入"非遗"名录形成国际规范与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强化保护与推广以及举办赛会、融入教育等。对我国的启示: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推动优秀项目进"非遗",通过"多维度"保护和强化族群记忆等。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史考述 ——基于《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的双线回溯 2020-06-01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中,1989年出台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启动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可谓两条既平行又相互交织的工作进路。本文旨在从学术史回溯的角度,更为精当地勾连20世纪70年代以讫2003年《公约》出台这一历时性脉络中各种关联性事件,并为基于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而开展的学术史研究提供概念工具更变和实践方略演替的系统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