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亟待优化的难题。在维护传统文化不变质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智能化技术——全媒体传播、大数据精准锁定关注用户和消费群体、全方位数字化记载、数字化智慧教育等——为后人展示更加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传承传统手艺人的技艺,沉淀非遗文化核心。

  • 舟山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以舟山走书、渔民画为例 2020-06-01

    随着舟山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舟山实际情况,以舟山走书、渔民画为例,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发掘人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分析当前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索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要求下推陈出新、大放异彩的现实路径。

  • 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对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提高海外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资料、网络平台与国际活动的现状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由此提出从政府支持、高校合作、专家指导三方面进行改善,以期为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提供对策,引起学术人士对非遗翻译的研究,并呼吁各界加大相关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 地方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策略_x000d_——以零陵花鼓戏为例 2020-06-01

    以零陵花鼓戏为例,探讨了地方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策略.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在零陵花鼓戏的传播中缺乏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零陵花鼓戏的报道数量少,内容单一,对零陵花鼓戏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挖掘;传播手段单一,缺乏受众意识,非遗报道的故事性较差,叙事模式单一,可读性较差.由此提出,深挖非遗项目的 文化内涵,借助非遗纪录片讲好非遗故事;重视受众的喜好与需求,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 非遗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存在,承载着中华民族从远古以来形成和传承的民族精神基因,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情感寄托与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表达.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引入"非遗"资源,可最大限度地提升"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对实现国家语言文化战略意义重大.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非遗"传承传播实现的路径在于解决好"非遗"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问题

  • 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意义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而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共享记忆"的重要纽带,不仅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在数字网络技术、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中的非遗文化渗透也为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就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意义进行探讨。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整理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宁夏自2007年开始在各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地,以当地的项目传承人为中心,选择建立传承保护基地,不但使项目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也成为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的实在抓手和工作成果的展示窗口.本文对宁夏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做以全面整理,并对其设计思路、发展状况及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 非遗元素与宁夏观光夜市适度融合研究 2020-06-01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非遗元素的存续需要传承的文化空间和依托良好的文化资源,从而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宁夏观光夜市为非遗元素提供新的载体和文化空间,与本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实现其经济效益需求。本文以宁夏观光夜市为研究个案,提出"适度融合"理念,探讨非遗元素与宁夏观光夜市适度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照其发展问题,探索二者适度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宁夏观光夜市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