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传承》(第三季) 以故事化手法呈现非遗传承 展示传承中的青春力量 2020-06-01

    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继续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片更多聚焦非遗传承中的年轻人,努力寻找传承中的青春力量。同时,在叙事上突出了故事化手法,通过记录技艺传承中的生动细节和传承人的情感变化,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 蜀韵中华带您领略非遗魅力 2020-06-01

    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中国名砚之苴却砚、发轫于商周时期的成都漆器、夹江年画、绵竹木版年画……3月8日起,这些四川省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展览主题为"蜀韵中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进京展"。展览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主办,共展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成都漆器、蜀锦、羌族刺绣、绵阳木板年画、夹江年画、苴却砚等共11项,展出作品170余件,其中包含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藏作品150余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作品20余件。此外,展览还展出12项蜀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美食美酒、茶叶等,具体如郫县豆瓣酱、夹江腐乳、张飞牛肉等。拍场上那些与四川非遗有关的艺术品在拍场上,与本次非遗展有关的拍品如:明清时期

  • 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山壮族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过程中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创意经济的全面兴起正好为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要进行"非遗"传承人培训创新;"非遗"文化的认知创新;"非遗"传承机制的创新;"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创新传承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与开发——以嘉兴市为例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和代表性内容,但目前其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着众多难题,这在特色小镇建设浪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对小镇居民、地方“非遗”保护相关负责人及“非遗”传承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对特色小镇的实地考察,对嘉兴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传承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 2020-06-01

    中国古代各项发明与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本国国土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各项制作艺术传承性非常强,我国目前对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且市场价值很高,以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程度,防止“非遗”面临着文化没落的巨大冲击,进而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负责人与机关单位(博物馆)应该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制定可行性高的传承计划,让“文物”继续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

  •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旅游开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自我生存,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特定地域为研究单元,从资源赋存条件、资源开发优势度、市场潜力和开发条件 4 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为筛选非遗旅游开发地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陕西皮影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研究 2020-06-01

    陕西皮影是我国非遗名录当中的项目之一,具有较强的史学、社会、艺术以及民俗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类文明当中的瑰宝,但是在当前不同文化形式的冲击之下,陕西皮影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与考验。基于此,本文针对陕西皮影遗产保护与传统中存在的困境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发展思路等展开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促进陕西皮影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障机制建构刍议 2020-06-01

    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建立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保障机制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积极建立文化产业对非遗项目的反哺机制,完善专业队伍培养机制,健全政府规划引导机制,以此保障非遗产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