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7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73)

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非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武汉少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具有教育、审美、认识、娱乐等多种功能,少儿在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中,会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激发儿童的审美创造力,使少儿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武汉少图一直致力于搭建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将"非遗"民间项目与儿童阅读、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及课余文化生活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民间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 如何发挥非遗文化的美育功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美术学科中了解非遗,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中的文化,增强文化素养。提出要充分发挥非遗的美育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发展创新实践的能力。

  •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app的设计与实现 2020-06-01

    西藏自治区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中统称为非遗),在藏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着舞蹈、戏剧、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的资源,是西藏优秀文化的浓缩,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体现。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西藏的非遗文化,因此设计了一个集中展示西藏自治区非遗名录的app,此款软件在Androidstudio平台上设计并开发,软件按照地区、非遗的级别、非遗的种类进行划分,方便人们查看非遗文化,同时也可以浏览一些非遗知识,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发掘和修复,更是对未来的文化构建。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有责任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如何将非遗文化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创造性的结合,让非遗文化充实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形成特色的社团文化是文章写作的目的。文章通过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展关于“非遗文化”和“社团建设情况”的调研,从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社团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开设非遗大师班,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团,建立切实有效提升高校非遗社团活动的机制以及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 2020-06-01

    前言 近年来,“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环境的推动下,成为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体.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尤其是在营造乡风文明、带动产业经济、凝聚民心民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历史性任务”.

  • 现代技术发展下的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是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继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为传统文化发展拓宽道路.本文通过对现代技术发展下的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方略进行分析,以期为营建良好的优秀文化习承氛围和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 “非遗进园,传承经典”美育教育的多元模式——以青岛地区为例 2020-06-01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财富。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和保护,政府部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幼儿课堂上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让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重现,又可以在下一代实现"非遗"的传承。非遗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民族的自豪情感、和综合审美素养等。此文章结合青岛非遗项目引入幼儿园展开了探究,以此仅供相关人士参考。1引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

  •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之思考 2020-06-01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内容,它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民俗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都是以民众为基础的全民性的传承与保护,传承中需要合理保持原生态,合理运用新媒体,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传承其内在价值,使非遗文化展现其活力,发挥其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