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58 条数据
-
试析非遗视域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推广和传承 2020-06-01
音乐是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繁荣的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入手,分析民族音乐在非遗语境下传承和推广工作的重点,希望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践行“非遗”理念的思考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有深刻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价值,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才多半是家族传承,以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保持艺术特色。高校音乐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音乐人才,为了使非遗文化能得到传承,高校必须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将“非遗”项目与音乐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既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又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创新。
-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之一。当今社会,各国文化交流日益繁多,外来音乐丰富各异,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倾心嘻哈音乐、摇滚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
高州市、阳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2020-06-01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也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随着十九大“文化自信”的提出,中央和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多项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措施,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高州市、阳江市政府也加大申报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力度,希望借此拉动城市的经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文章对高州市、阳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旨在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裨益。
-
广东省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多重价值等特征。本文通过对十所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高校在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开展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现状,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
蓝田“绝活” ——水会音乐 2020-06-01
非遗是祖先的智慧,是民族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是活着的宝藏。今天,小编带您走进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印海的世界里,为您讲述他30多年来鲜为人知的非遗故事。蓝田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经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民族传统音乐风格,是千余年来流传在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水陆道
-
非遗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建议 2020-06-01
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实施,已进入十五个年头,完成了采集的阶段性工作。随着2005年世界非遗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的成功申遗,到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惊艳亮相,"非遗"一词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众的视野中慢慢从陌生转变为熟悉,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以保护少数民族申遗项目为题的音乐学理论研究,也呈现出日趋活跃、成果丰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如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少数民族音乐在非遗的介入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救性保护,但同时在十余年的保护工作的进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传承途径,强化保护内涵;2.拓宽多维视角,探索多层结构;3.问题的存在及解决的方法。本文围绕以上有关少数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的状况进行展开。
-
受授于民——美姑县非遗音乐表演团队调查报告 2020-06-01
“美姑县非遗音乐表演团队”是在凉山州美姑县彝族民间艺人阿铁说日的倡导下、组织建立的彝族传统民间音乐表演团队。该团队成员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传承人的级别包括州级到国家级皆有,表演曲目以民间音乐为主,主要有民歌、器乐等,兼以新创编的器乐合奏。本文将从乐团概况、演奏曲目及形式、传播、传承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该乐团的研究来看乐人、乐团这一创建和使用音乐的人类个体和群体,是如何体现“受于民、授于民”这一音乐文化传承机制、非遗前后该乐团所呈现出来的转变以及其操持的音乐所体现出的“我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