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1 条数据
-
深圳剪影非遗项目的保护方法思考与研究 2020-06-01
剪影,也被称之为是"剪像".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承艺术,在当前广东省汕头、汕尾和深圳地区得到了延续与留存,且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性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剪影获得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名,且在次年位列非遗项目行列,并获取了"广东民间艺术节"的特别奖.作为一门精细化的手工工艺,剪影非遗项目的发展对于剪影人有着严格的要求,且对于艺术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有着明确的标准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高校对非遗项目国际化推广路径研究——以遂宁观音绣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身为中华民众的一员,我们有义务了解这些文化、传承这种文化。高校是教育的桥头堡,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高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高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国际化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了解这些问题,找出正确的推广路径,才能够让高校的非遗项目走向国际。
-
皖北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以五河民歌为例 2020-06-01
皖北地区存在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类型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浓郁地方特色,还蕴含传统文化内涵。进行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社会公众对于非遗项目认知程度不高,地方缺乏有效保护与传承措施,导致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皖北地区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当前地区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使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还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
遵义市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思考 2020-06-01
遵义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体遗产的旅游开发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我市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整体来看,感性认识多,缺乏规划与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更是缺乏思考。因此,作者在走访了遵义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对传承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之后,提出了关于将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0-06-01
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属于非遗传统文化既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如"三寸金莲"就属于典型的文化糟粕。当前一些地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在经济利益诱惑下,打造假民俗,甚至将一些荒唐的民间习俗、传说申报为非遗项目。这其实是在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生态,也是在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以滩上乡小学引入跑竹马项目为例 2020-06-01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
-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2020-06-01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如何做好民俗类非遗项目的翻译是当前翻译工作者们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民俗类非遗项目的翻译标准,对于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