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80)

共检索到 180 条数据

  • 教育与合作从高校“非遗研培”思考传统工艺的再造与活化* 2020-06-01

    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重要门类之一,尤其是传统手工艺术,有许多依然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产业,活跃于当代社会生活。2016年,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把国家非遗保护实践和工作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提炼出三个理念: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2017年,项兆伦同志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经

  •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探——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灵魂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凝聚地方全方位的力量。本文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介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建立特色"非遗"馆藏、创办"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打造"非遗"阅读推广品牌等方面的做法。

  •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非遗传承个案研究 ——以“湖南花鼓戏”为例 2020-06-01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提髙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当前,中国轰轰烈烈的非遗保护运动进人非遗后时代,把遗产挖掘出来进人名录并不是终极目标,“非遗后时代”重要任务就是科学保护、广泛传播。在众多的传承方式中,学校是未来国家精英的摇篮,但是髙校作为国家青年的聚集地,却没有重视传统音乐文化。

  • 各类院校的“非遗进校园”与校企合作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非遗进校园”的相关活动和项目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开来。一些具有特色的学校率先试点,长期或短期性地组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聘请传承人来校讲课,同时也与一些文创企业或传承人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 非遗语境下传统技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析 ——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 2020-06-01

    温州发绣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由区域传承逐渐过渡为高校传承,1991年成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原名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4年入选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发绣研究所作为非遗的实体承载空间,开创了与发绣技艺发展相吻合的传承机制,集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本文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通过对发绣传承基质的探讨,寻觅出适合的维系传统技艺本真性的方式。

  •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非遗的产生渊源、传承脉络、情感表达及本身所蕴藏的文化本质和知识讯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文化生态失衡使非遗面临消亡的境地.非遗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

  • 谈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民间,具有草根与泥土的精神,它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健康发展是它的主旋律,无论是价值体系、情感内涵,还是伦理道德取向,它都与国家的历史波澜融为一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指导下、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国家级、省州级、县乡级和

  • 汪大伟:将传统带入现代生活,以非遗连通世界文化 2020-06-01

    汪大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大学是2015年文化部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试点高校,2015年7月开设第1期培训班以来,至今已开设了19期,学员人数400多人次。目前,上海大学的非遗研培工作在创新转化方面是最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之一,相关工作在全国交流会议中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的肯定。上海大学非遗研培项目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了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