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微声音 2020-06-01

    崔雪琴赞皇县原村土布合作社理事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可以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非遗应通过产品与市场、社会接轨,让非遗魅力向其他领域延伸,同时带给非遗传承人信心。赵学锋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馆长政府与社会要共同携手,重视培育非遗产品市场,培育非遗“客户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让非遗产业落地发展。

  • 传承传统工艺需要两条腿走路 2020-06-01

    摸索中前行,前行中进步"不管是从意识上还是行动上,我们国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应都不算早。"在杨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看来,如果说把2001年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内非遗保护工作开端的话,那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则全面燃起了国内民众对非遗的热情之火。现象本身

  • 共绘一幅“百寿图” ——记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百寿图”主题社团 2020-06-01

    小伙伴们听说过"百寿图"吗?知道它的绘画方法吗?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百寿图"主题社团就是为研究"百寿图"而设的社团群。自2013年开始,该社团群依托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氏"百寿图",对其丰富的寿文化进行研究和解读,实现文化传承。百寿图绘画社团用传统的工笔画、现代的油画等多形式的绘画方法,实现艺术传承;百寿图十字绣、钻石绣等社团用常见的工艺手段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目前南闸实验学校已被江阴市文广新局确立为非遗传承示

  •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以端午节为例 2020-06-01

    十九大上,我国提出"用‘互联网+’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描述为"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已经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本文以端午节为例,首先介绍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分析了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并在研究其发展局限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有所帮助。

  • 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 2020-06-01

    竹艺村位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所在地崇州市道明镇,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竹编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改变,源自于一座叫作"竹里"的建筑空间的诞生。"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

  • 政策集锦 2020-06-01

    1实施研培计划提升保护传承能力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我区入选参与院校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将依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主要面向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业者、业务骨干

  • 学校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记忆,学校的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确立课程目标、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加强师资建设、鼓励学生进行学习等不同方面,以桃源刺绣非遗传承等为例,探讨高职院校通过艺术教育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策略,以期更好地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 博弈论视角下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运用支付矩阵和博弈树等,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各自的最优决策,从而为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