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入校:固本铸魂打底色 2020-06-01
截止2017年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课程引入校园,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辽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的瑰宝,是一个民族最为珍贵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参与,特别是作为文化聚集的高校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对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相继设立了非遗人才培养基地,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性的传承、传播和弘扬。
-
“非遗”保护在当下 2020-06-01
最近,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再次掀起了关于“非遗保护”这一话题的讨论热潮。该书是由苑利、顾军合著,收录了两位专家2006年——2016年10年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成果。两位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探寻了当下非遗领域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也能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从中受益。
-
“文化自愈机制”笔谈 2020-06-01
“文化自愈机制”笔谈是对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和张举文、周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内在逻辑和传承机制》的回应和延伸。上述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发表于美国《西部民俗》(Western Folklore)2017年第2期的“非遗在中国”专刊。该专刊由周星、高丙中、萧放。
-
指尖上的传承—— 记顾绣传人钱月芳 2020-06-01
人物简介:钱月芳,无党派人士,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绣”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上海松江拔尖人才;2011年获得上海优秀女设计师,被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7年被选树为上海工匠。2017年11月29日下午,在上海市总工会六楼会议室,我又见到了顾绣传人钱月芳。上次见到她是三年前,在上海群众艺术馆,她风尘仆仆从松江赶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说来有意思,两次见到她都与出书有关。三年前的早春,是因为采写《散落在民间的珍珠——非遗手工技艺
-
以“木活字”为例谈非遗名称与商标注册 2020-06-01
伴随着“生产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走入市场。商标作为企业的名片,有助于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但同时也引起了非遗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争议。例如,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全部传承人为达到生产性保护的目的,组成了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并考虑以市场化的方式活态传承和自我生存。但是,他们发现,以“木活字”三个字出现的商标已经
-
剑川白族布扎带头人刘丽湖 2020-06-01
《剑川县志》载:端午节……剑川儿童有的手戴内装香蒿的丝绣猴、虎、狮、兔、太极、童子、金鱼、绣球、西瓜籽、花串等布扎饰物,玲珑可爱、香味扑鼻。相传此等吉祥物可以驱瘟辟邪,保护儿童健康。剑川布扎作为一种艺术,随着民俗延续至今,现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县也因此产生了各级布扎非遗传承人多名。1959年出生于剑川县甸南镇沙尾登村的刘丽湖就是早期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间
-
抚松县举行长白山山神老把头节祭拜活动 2020-06-01
长白山民俗丰富多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老把头文化源远流长,始终得到了长白山区域劳动人民的推崇。5月1日(农历三月十六)是抚松长白山山神老把头节,也是参乡抚松独有的民俗节日,2011年该节日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抚松县隆重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宣传参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