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5 条数据
-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再到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如今,非遗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拥护的一项民
-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遗保护的探讨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它成为国际上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自2004年加入这个公约以来,在法律法规、名录制度建设、保护传承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基础,简要对比文化领域的三个国际公约的异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紧密相关的关键概念,并就当下保护非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 2020-06-01
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对于展现祖国发展变化,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非遗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日益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之一,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薪火相传》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
-
“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地方法制评述:兼论“非遗法”的反思与完善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引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传承非遗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撞击日趋激烈,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文化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媒体传播范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非遗与时代相结合将增强非遗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传播形式指引着非遗传播与发展的新方向。
-
走近“赏石艺术”,丰富百姓生活 ——各地石友积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0-06-01
6月13日是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观赏石协会作为"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结合各地传承保护示范单位及相关地区实际情况,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非遗”进校园,传承有创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中华“非遗”,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
探索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辩证关系入手,对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深入探究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工作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传承工作的功能与作用,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