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02 条数据
-
非遗共融 2020-06-01
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研讨会共话品牌共融。9月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联办的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非遗与品牌共融",旨在通过纺织非遗品牌展示,探讨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
“非遗”舞蹈校园教学初探 2020-06-01
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通过并发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宣言》中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不仅是高等教育,也包括中小学及幼儿教育,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都参与进来。”中小学校中的“非遗”舞蹈云南省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各市县的中小学积极开展了“非遗”进校
-
中国非遗的海外传播与文化认同* 2020-06-01
在全球化风潮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下,通过塑造对英语环境下文化认同的"拟态环境",提供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框架,树立非遗的价值标准,能够强化非遗在英语环境下的传播与文化认同。还可以在丰富设置内容的思想内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重构受众连接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非遗的海外传播更深入华人华侨的心理世界,从而不断提升侨胞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促进以英语为母语或懂英语群体对中国非遗的了解与接受度。
-
丸泥之中闹乾坤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名人 ——袁六顺 2020-06-01
用江苏宜兴丁蜀的陶土制作的紫砂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更是一壶难求。溧水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陶艺传人、晶桥镇邰村魏家自然村村民袁六顺,潜心紫砂壶制作二十年,丸泥之中闹乾坤。2019年5月1日,他在北京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领取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名人”荣誉证书,全国仅有31人获此殊荣。
-
指尖上的传承 针线里的中国 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再掀非遗热潮 2020-06-01
6月9日晚,为期6天的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圆满闭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副会长陈大鹏、杨兆华、孙淮滨,副秘书长杨峻、彭燕丽、李进才以及中纺联相关机构的领导出席锦绣中华非遗服饰闭幕秀。6天来,艺针忆绣、白鹭为霜、白蛇惊变、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苗净千寻、挑绣之韵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其保护路径分析 2020-06-01
本文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路径,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先进行科学的规划后再增强后备人员和法律法规支持,不断创新保护模式,旨在构建新的保护格局和使“非遗”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
成都市刘江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 ——“以竹作画”技艺精湛 “刘氏竹编”独树一帜 2020-06-01
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是成都重要城市名片之一。成都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竹工艺大师刘嘉峰先生主持创立,其传承人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江。多年来,刘嘉峰之子刘江致力于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将传统竹编技术与时尚现代生活结合,不但研究开发生产出了大批新款竹编工艺品,还多次进入学校、社区进行竹
-
“文化自愈机制”笔谈 2020-06-01
“文化自愈机制”笔谈是对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和张举文、周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内在逻辑和传承机制》的回应和延伸。上述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发表于美国《西部民俗》(Western Folklore)2017年第2期的“非遗在中国”专刊。该专刊由周星、高丙中、萧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