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7 条数据
-
非遗研究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推进刍议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中最具特色、识别度最高的部分,凝聚着乡村的"根"与"魂"。职业院校通过抢救性挖掘,为艺人立传,为民族传艺,为乡村留根;通过针对性研究,助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创新性设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职业院校融合推进非遗研究与乡村文化建设,并将非遗研究成果运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中,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
以“扶志扶智”为导向,纺织非遗助力后精准扶贫 2020-06-01
以"扶志扶智"为导向,因地制宜,将民族地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四川少数民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实现精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重要途径。在非遗传承人培训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非遗传承现状,在培训课程体系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文化+实践+创新"三模块培训体系;师资队伍上实施"大师+教授"教学,建立纺织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教学团队;在平台载体搭建上,通过"非遗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免费系统培训及后续帮扶,助推民族地区传承人提升文化素质,实现就业创业。
-
苗族蜡染“扎根”乡村少年宫 2020-06-01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2019年以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铁石苗族彝族乡乡村少年宫依托非遗资源优势,持续邀请苗族蜡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应敬,利用每周二、三、四中午为师生传授蜡染技艺,让苗族蜡染技艺扎根乡村少年宫。通过学习,既能让更多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又使民族蜡染、蜡画技艺代代相传。
-
乡村文化变迁中的八都麻绣记忆与发展 2020-06-01
城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城镇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乡村传统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危机.八都麻绣,淳安县王阜乡一种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被纳入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即将失传.因此,在2011年被杭州市列为非遗频危保护项目.本文基于乡村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对八都麻绣进行艺术性探索,并就如何传承与发展八都麻绣进行讨论
-
发挥非遗资源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 ——以河北邯郸地区非遗资源为例 2020-06-01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记忆。只有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划文化建设策略,才能做好乡村振兴中的铸魂工程,才能留住文化的“根”。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乡村非遗资源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多元触角助推乡村振兴课题。
-
发挥非遗资源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以河北邯郸地区非遗资源为例 2020-06-01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抹去的民族文化记忆。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划文化建设策略,才能做好乡村振兴中的铸魂工程,才能留住文化的“根”。本文以邯郸地区的乡村非遗资源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多元触角助推乡村振兴。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 2020-06-01
前言 近年来,“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环境的推动下,成为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体.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尤其是在营造乡风文明、带动产业经济、凝聚民心民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历史性任务”.
-
文化扶贫下的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路径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地方的文化和知识体系,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成为非遗管理中的短板。当前,在文化扶贫政策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逐步得到各级单位的重视,而当前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也为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鉴于此,本文从文化扶贫角度入手,结合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扶贫下的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