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3 条数据
-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初探 ——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逐步为大众所知。乐山-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5000万次左右的中外人士到地参观。而依托四川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国际性会议,该地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开展合理、可持续面向国际的开发受到高度关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产业,正成为新的商业机遇点。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形态开发——以少数民族“非遗”为切入视角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形态开发是当前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形态开发应该遵循“有限度地选择性开发原则”、“多样化与差异性兼具原则”、“政府参与引导原则”;在产业化形态开发模式上,应该注重“文化旅游业”、“影像制品”、“影视文学作品”、“文艺演出业”的开发。
-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旅游和经济资源。目前,学术界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相关研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产业发展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力;市场需求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驱动力;技术升级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创新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它们的融合发展却可以实现两个产业的相互渗透、彼此成就。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建议:创新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顶层设计;打造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高端品牌;构建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完善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保障体系。
-
京津冀民族县非遗传承困局及其产业化路径研究 2020-06-01
京津冀民族县在历史上为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八旗进驻该地区后,社会伦理秩序重建所形成的民俗规范,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俗主体与客体迁移和变迁,信息及多媒体冲击,遭遇到巨大的传承危机。本文立足于民族学和社会学分析,认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局的出路在于,应以社会"需要"为中心,进行当代价值转换,以融入产业化为路径,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
非遗茶文化特征与茶文化产业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为活态遗产,是维系文化多元性的纽带和保持创造性的源泉。茶作为我国非遗体系中特殊的文化要素,在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以及民俗等类别中均有名录在榜。在相关民族建构的茶文化中,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彰显着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传承性、知识性以及经济性等显著特征。一方面,非遗茶文化作为相关文化产业的内涵灵魂,支撑和驱动着茶文化产业的品牌建构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非遗茶文化传承、保护极为重要的路径和依靠,有利于"非遗"茶文化的传播、创新和价值的发挥。
-
广西地区非遗天琴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目前广西的天琴文化已经被纳入到了区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目中,当下相关政府机构和部门调动资源和力量来打造和丰富天琴文化,尤其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俗音乐的进步也促进天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在发展和保护广西地区非遗天琴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天琴资源分散、人才缺失、品牌知名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相应的发展资金等。这些问题都对广西地区非遗天琴文化的产业发展与保护产生了相对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发展和保护广西非遗天琴文化产业的相关策略,最终可以为保护和发展广西非遗天琴文化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富饶且独特的传统美术类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呈现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想要实现其"活"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美术类非物质文化产业是一种以创新和探索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模式,其创作的艺术品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保持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个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应充分开发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文化内蕴;依托旅游业打造美术类非遗品牌,增强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美术类非遗专业人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体验形式,让人们深刻地感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并让经营者获得新兴技术带来的产业红利。
-
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2020-06-01
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要求,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发展非遗产业,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