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12)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1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213 条数据

  • “山里江南”:“非遗”展示尽显文创范 2020-06-01

    贵州长期以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有效延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请看“非遗+文创”篇,了解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折射的文化魅力。“这些手拿包和丝巾都结合了本地传统的蜡染技艺,再由蜡染技艺师制作出来的!”“真漂亮,给我拿几个吧。”6月28日,走进安顺市“山里江南”度假区文创园蜡染工艺体验馆,蜡染技艺师莫宗艳正在向游

  • 非遗视角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 2020-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繁荣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将旅游产业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在旅游文创产口中融入文化概念,从而有效促进旅游周边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本文对非遗视角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可靠的建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

  • “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2020-06-01

    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化的关系,探讨促进各类相关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融合,相互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边疆壮族集聚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

  • 以中国非遗实践为基础构建新理论 2020-06-01

    目前,围绕非遗主题的讨论主要还是结合非遗保护政策、实践以及非遗具体事象展开的。在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辨析(1),非遗保护实践和政策的相关思考(2),法律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显示出越来越多样和细分的态势,例如非遗的开发与产业化(以旅游最为突出)、非遗传承人研究、具体

  • “一带一路”视角下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现状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开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笔者于2017年10月跟随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团队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考察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通过集中的非遗田野调查、采访非遗传承人等方法初步归纳了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模式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提炼相关问题,试图通过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察与研究为我国非遗保护提供案例及解决方案。

  • 边发吉赴浙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习考察 2020-06-01

    5月28日至31日,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带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赴浙江省学习考察。边发吉一行先后考察了杭州富义仓、拱墅区桥西历史街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馆等地,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区、非遗传承普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情况,并与当地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座谈。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应受传承谱系的制约和限制 2020-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国家文化部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批准任命了各级文化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动了非遗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成就了将近灭绝的非遗品种,起死回生,再次发展,对传统文化及传统工艺美术起到了凝心聚气、凝神聚力的积极作用。在文化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呈现出积极向上,传承发展的新局面。

  • 雄安传统工艺振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0-06-01

    “锦绣中华”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系列活动一雄安传统工艺振兴学术论坛活动于2018年9月17日下午在北京服装学院容城时尚产业园召开。作为第三届白洋淀服装文化节的重要板块之一,此次活动吸引了多位非遗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装设计师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