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7)
新闻(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7)
非遗资讯(4)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362 条数据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二)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徐艳丰秸秆扎刻徐艳丰,1952年8月生于河北永清,高粱秸秆扎刻民间工艺开创者,中国扎刻艺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扎刻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中国一绝”。

  • 非遗在社区 2020-06-01

    今年上海市“非遗在社区”布点全面启动。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让“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文化中心,长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从基本的普及层面向前推进一步。

  •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看非遗的发展——以四川部分地区为例 2020-06-01

    大学生走进非遗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更加亲近的方式走进非遗,观察到的现象和观点更加客观。"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在雅安、乐山、成都、江油四地进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记录活动。走访当地非遗办,与非遗传承人直接接触,了解记录12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状况。团队通过访谈记录进行实地调研,制作微博、微信及在网站发表新闻稿等途径推广非遗,并收集非遗相关调查问卷。作为大学生群体,笔者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达到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实地体验非遗,对专业课程非遗学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二是弥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结合专业知识、经验借鉴,从大学生的视角为地方非遗的保护、活化等提出一些建议。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是非常关键的传承载体。所以,要想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源远流长,就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随着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并且制定相关政策和传承机制,在保护非遗传承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反思——基于赣州兴国山歌传承人的实证研究 2020-06-01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我国进入高潮,其的核心即是精通理论与实践的传承人.目前我国传承人制度虽有种种成就但也有不少弊端,基于此,本文特意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国山歌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法试图找出这些问题.

  • 择一业,终一生,献身祖国工艺美术事业——记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 2020-06-01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日前在京离世,是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才的重大损失。柏德元1962年进入漆艺领域,献身于工作岗位,从业57年,择一业,终一生。创作上,他恢复了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绝技,创造出大量传世佳作。工作上,他带领濒临破产的北京金漆镶嵌老厂重振雄风,传承焕活了传统国粹。事业上,他创新了非遗保护传承模式,搭建起三位一体的"燕京八绝"传播发展平台。

  • 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06-01

    同志们:这两天,我们深入分享了各地在非遗分类保护、研培工作和调查记录等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大家对非遗工作和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非遗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的精神风貌和很多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在不断深入的实践

  •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俗的创造主体,意在从"人"的维度来理解民俗。民俗由民众创造,民俗最终的归宿同样是民众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是民俗的创造者,也是普通民众感知、接触具体民俗事象的桥梁,以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为镜子,可以窥见广阔的民俗生活内涵。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与承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承人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