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传承视角下中原地区文创产品研究 2020-06-01

    非遗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物以及场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拥有的非遗产品最多。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本文重点针对非遗传承视角下中原地区文创产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供参考。

  • 从地方艺术资源进初中音乐课堂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岭南民间舞蹈为例 2020-06-01

    地方艺术资源当中很多都是传承已久的文化结晶,尤其是一些民间舞蹈,由于多种原因,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当中传承十分困难,很多传统的舞蹈艺术由于保护与传承不当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现今我国提倡保护传统艺术资源,以保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将地方的艺术资源与当地学校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当中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文章是以岭南民间舞蹈为例,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进地方艺术资源,进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 东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2020-06-01

    东营市的非遗项目在政府的引导下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营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总结,得出东营地区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一项,省级非遗一项,市级非遗六项,并分别对这八项音乐类非遗进行说明。

  • 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MVEF”对其外部资源支持度的调查分析 2020-06-01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历程的回溯与梳理,发现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音乐的本体研究、音乐的民俗文化研究、音乐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其中以音乐的本体研究为主。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还缺乏从羌族自我、他者及二者兼顾的多视角就羌族多声部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跨学科地调查分析。文章依据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体系(MVEF)",以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外部资源的支持度为例,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田野调查及评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思考——以安徽博物院系列实践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所承载的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传承和保护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工作者而言,传承和保护“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本文就安徽博物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实践,从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 浅谈非遗传承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020-06-01

    院本文主要以浅谈非遗传承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为主要依据,从推动有关产业发展、惠及民众生活、树立民族灵魂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 三峡民歌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活态传承的探讨 2020-06-01

    三峡民歌是三峡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民间歌谣。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竣工以及移民外迁,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歌谣随着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其传承岌岌可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是近年来对区域民间音乐文化免于流失、灭绝的传承、保护手段。与教育接轨已成未来对非遗艺术活态传承保护的新途径。文章以高校音乐专业课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引入非遗项目三峡民歌"啰儿调"教学为依据,探析将非遗项目引进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以求达到非遗艺术活态传承保护的目的。

  • 潮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妙绝伦的刺绣手工艺需要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下去,亟须找到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载体。当前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非遗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差强人意,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处于后继无人的现状,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是致命性的。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运行数字化保护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精美的传统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