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浅谈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日常再生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以下简称"非遗传统手工艺")一直在尝试挖掘适合现今社会土壤的方法和潜在的商业价值,且非遗的传承关系到文化认同,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但是非遗的传承过程也遇到很多现实的阻力,亟待解决。本文先分析非遗传统工艺所面临的现状,解释非遗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对社会浮躁心态的积极作用,再论述其如何完善自身问题来适应现今的土壤,并反滋养现今社会大众,从而推进非遗传统工艺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常见问题之思考——以捶草印花技艺传承为例 2020-06-01

    植物印染是我国传统的织物印染方法,捶草印花是植物印染的一种技艺形式,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常遇见一些问题,结合捶草印花的保护与传承案例,提出一些思考建议。探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道路。

  • 论新媒体下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凤画为例 2020-06-01

    历年来,国内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十分注重记录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记忆,同时,口述访谈成为非遗保护工作者田野作业的基本方法.凤画,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极具地方特色.如何对其研究,传承与发展是当今研究者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凤画发展概况的基础之上总结其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述口述在凤画研究中的优势和作用,对凤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 西藏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和对策研究——以罗普村卓谐为例 2020-06-01

    自2005年西藏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广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一部分非遗项目,由于其民间传承的特性,使其在传承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困境,限制了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立足于对县级非遗达孜县罗普村卓谐的实际调查的结果,分析其困境,并试图为其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

  • 以绍兴黄酒文化为例浅谈市场化在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存的希望,其主要体现在教育、生活、市场等方面,而对于生产性非遗来说,市场化是其活态传承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绍兴黄酒作为生产性非遗的典型代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更适宜采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绍兴黄酒文化诞生出黄酒产业,而黄酒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又反作用促进了绍兴黄酒文化的发展传承.因此,在保住非遗内核的前提下,如何让非遗得到健康的活态传承成为需要我们刻不容缓研究的问题.

  • 温州民歌《对鸟》演唱版本比较及其传播与传承 ——从“原生态”到新媒体形式 2020-06-01

    温州民歌《对鸟》以乐清方言为载体,经历了诞生、发展、创新、与新媒体结合等各个阶段,产生了"原生态"、男女声对唱舞台表演、依托电影/电视剧的、依托微电影的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唱版本,并在音乐风格、演唱特点、传播路径与传承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嬗变,是原生态民歌成功传播与传承的典范。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它也表现出来一些新的传播/传承方式与特点。其中较突出的是,它结合"微电影"这一新媒体形式,很好地对"非遗"进行了宣传,这也为今后鼓词音乐等温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启发和参考。

  • “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非遗传承人培养研究 2020-06-01

    乐清黄杨木雕属于"中国四大木雕"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及时把握时代契机,响应党中央职业教育同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号召,将黄杨木雕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构了"产学研用"四位一体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黄杨木雕专业技能人才和非遗传承人,助推黄杨木雕产业的振兴。针对非遗传承人规模化培养的难题,以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以现代化教学工厂为平台,通过产教融合,积累了丰富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经验,在中职教学理念和职教理论探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 非遗文化的传承——安徽花鼓灯的普及教育 2020-06-01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民间艺术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传统艺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由于时代的冲击,安徽花鼓灯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非遗文化即将失传。如何发扬和传承花鼓灯的传统文化是一件急不可待的事,更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大挑战。本文将以非遗文化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花鼓灯的传承途径和如何进行普及教育。通过这些论证和研究,也将是证实了花鼓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