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上杭县“古蛟红色吹叶队”启航 2020-06-01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精神,培养陶行知倡导的"艺术的兴味"核心生活力,蛟洋镇坪埔小学开展了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和蛟洋镇(简称:"古蛟")是革命老区,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古田召开,"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召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树叶吹奏技艺是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也是"古蛟"地区山乡民间的传统,曾为革命老区鼓舞士气、妻送夫
-
贾家庄非遗传承与村落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020-06-01
位于山西省孝义市的贾家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落,道德文化气氛浓厚,修建于元代的三皇庙体现了村人对平安健康富裕的祈求和对三皇文化的弘扬。形成于北宋年间的传统婚俗程式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家庄村是古商道的一处重要驿站,村落经济的发展仰仗着经商队伍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将依据调查,分别讨论贾家庄村作为晋商古驿道的商业历史文化传统、从三皇庙透视出的人文历史文化,以及贾家庄非遗传统婚俗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及其继承与改变的现实意义。
-
贾家庄非遗传承与村落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020-06-01
位于山西省孝义市的贾家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落,道德文化气氛浓厚,修建于元代的三皇庙体现了村人对平安健康富裕的祈求和对三皇文化的弘扬。形成于北宋年间的传统婚俗程式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家庄村是古商道的一处重要驿站,村落经济的发展仰仗着经商队伍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将依据调查,分别讨论贾家庄村作为晋商古驿道的商业历史文化传统、从三皇庙透视出的人文历史文化,以及贾家庄非遗传统婚俗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及其继承与改变的现实意义。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童美育数字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河南是非遗大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了解,普查保护不是目的,必须传承才能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信息化技术的革命也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童美育化传承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思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更多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和互动方式的可能性,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儿童美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当下儿童美育教育理论内涵的深化与提升,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拯救作用。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新编川剧研究 2020-06-01
川剧是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之所以需要“国家级”保护,是因为原本剧本甚丰、观众极多、影响巨大的川剧如今日渐式微。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大力保护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本文基于非遗保护视角,浅析川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编川剧对传统川剧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此次研究,探寻新编川剧的创作方法,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创新思路。
-
《乡里乡亲》创作与楚剧“非遗”的活态传承保护 2020-06-01
楚剧自2006年登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存环境由纯粹企业性质直接推向市场,转向以保护与传承为主,逐步从个体技艺传承到剧团创作与演出等多个层面推进。大批楚剧民间剧团的兴起,多层面的观众涌入剧场等现象,虽无法与昔日戏曲繁荣时的红火同日而语,但楚剧专业剧团在"好戏不多,烂戏不少"的现实环境下,依然有较为成功剧目创作项目,将楚剧"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处置得恰如其分,则是可喜的进步。
-
东明粮画:1700年的“精神食粮” 2020-06-01
不久前,国家级非遗项目“东明粮画”传承人韩国瑞在外交部蓝厅为世界展示了如何用五谷杂粮拼粘吉祥图案。东明粮画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古代的五谷祭祀活动,始于民间,传于民间,兴于盛世,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艺人利用粮食、草籽、菜籽、花种等颗粒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防腐处理后,加之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艺,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在木板或瓷盘上拼粘各种吉祥图
-
“非遗”时尚超出想像 2020-06-01
《延禧攻略》在这个夏天赚够了话题度,也让非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久前举办的2018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其中最亮眼的元素之一。400余件非遗跨界作品为观众展示了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的妙手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