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档案部门在推进非遗传承中大有可为——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2020-06-01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一、档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世界记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重点关注的
-
保护非遗“活化石” 传承“活态”民族文化 2020-06-0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承载着承上启下、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加快现代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非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的“传递者”和“接力棒”。他们把从上辈的“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的精髓,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进行着非遗文化的传承。没有了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失传和消亡,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失去了它的“根与脉”。
-
长三角地区非遗研培院校研修班模式比较研究 2020-06-01
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成为拥有非遗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200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认证,2018年5月,第五批非遗传承人认证,但就传承人年龄来看,仍然是70岁以上占较大比例,人才断代已然成为我国非遗传承的大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
-
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重大成绩与非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息息相关。然而,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诸如内容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制定法规制度的实施办法,加强执法检查,增强制度刚性,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
保护民族文化“活化石” 2020-06-01
滁州市南谯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报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滁州市南谯区目前已拥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5个、区级16个。南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怎么样?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初,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将听取和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纳入2020年监督工作计划,以此督促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
探索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辩证关系入手,对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深入探究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工作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传承工作的功能与作用,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科学参考。
-
三大“非遗”助推打响荣昌品牌 2020-06-01
近年来,荣昌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打造非遗产业群。荣昌有"三宝",一块布、一把扇、一片陶。去年5月28日,在重庆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向游客推荐荣昌三宝,荣昌陶、夏布、折扇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惊艳亮相第二届"巴渝工匠"绝
-
当下非遗研学游的思考 2020-06-01
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数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文化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级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非遗与研学旅行得到结合,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积极组织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研学游"活动。学校也与非遗传承人开始互动,积极组织举办非遗进校园、现场技艺展演和知识讲座等,打造非遗研学校本课程,努力实现非遗文化教育常态化。政府和企业在各地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