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传承·延续:博峪采花节田野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文化都会面临变迁,这就使得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逐渐被众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在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在这种文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理念,借助"非遗"文化活态性保护的经验,实现对舟曲博峪传统采花节的活态保护传承。

  • 基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冀东音乐戏曲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构成,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地方高校在非遗的宣传、保护、传承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以冀东音乐戏曲为例探究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找到它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路径,试图在此基础上有效开展非遗传承的模式,以期实现高校的音乐教育和非遗传承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平台的美术类非遗传承方法研究 2020-06-01

    我国民族文化一直都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全国各地都存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一直以来都是设计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针对非遗工作设立了一定的目标,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非遗的传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需要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文章针对美术类非遗传承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 遗产思辨研究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过于强调"遗产"特性,而使其本质上"物化"的倾向。溯及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不难找到其二元理论逻辑的根源。遗产思辨研究将非遗视为动态的、意义生产的过程,认为其内在价值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由社会的、文化的、话语的动态复杂动力机制形成,强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在与多元群体实践中重新理解非遗的本质,通过多层次及全方位阐发、挖掘和转化其精神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释放其所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进而发挥非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活态传承的时代命题。

  • 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传播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也是极其华丽的乐章。文章阐述了非遗的内涵,指出了现阶段非遗传承传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传承人青黄不接,产业化运作不足,传播手段比较单一滞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必须能够被共同体成员接受,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了文化认同,才会自觉参与其中。

  • 全球化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保护与产业推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反映了我国各时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在政府的保护与传承下,许多非遗有了有利适宜的生态环境,从而得以维系,但许多保护与传承措施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待改善。本文基于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对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政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管理上需要改善的一些措施。

  • “一带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而作为非遗的项目缺乏长期的规范性技艺传承,产业化的程度愈发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就面临这样的困局窘境。从历史传承来看,瑞昌采茶戏的技艺传承保护相对完整,但是对于市场化主导的当今社会来说,其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规模化作为经济等价物置换,非遗的产业化不仅对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于技艺的传承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瑞昌采茶戏的多渠道传播途径,建立服务平台来进行非遗项目的市场化需求销售,从而更好的促进瑞昌采茶戏的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