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分类筛选新闻(42)
新闻(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非遗名录(42)
非遗资讯(5)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中国云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中国云锦是我国传统四大名锦之首,云锦技艺可作为中国工艺制造的典范,然而因工业化的来临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云锦技艺在长久的师徒传承中已经衍变为"独门绝技"。在古代,云锦为皇室专用,华贵而雍容;在现代,却鲜少有人真正地去走近了解云锦艺术。随着中国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展开,"留住传统手工艺"的呼声越来越响,中国云锦艺术作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传承与研究。

  • 非遗传承研究 2019-02-28

    《非遗传承研究》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中外非遗法律法规及其权威解读)、调查与报告(有关非遗传承的各种调查报告、问题综述等)、理论研究(非遗专家、非遗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非遗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见解、观点)、非遗学人(非遗专家、学者,非遗研究新人其人其事)、非遗项目(经认定的非遗项目、待申报的非遗项目介绍及研究)、非遗传承人(各级非遗传承人报道、采访等)、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企业家、史料与掌故等。

  • 宋树牙 2017-06-24

    夏布织造技艺

  • 吴景耀 2017-06-24

    靖安打鼓铲山歌

  • 传播学视阈下“非遗”研究中的主体界定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更加多元的角色。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思考研究 2020-06-01

    中国具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被挖掘出来,不同于传统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世代遗传下来的,为了有效保护并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在非遗传承人保护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本文主要针对非遗传承人保护以及传承机制的建设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传承.

  • 非遗视角下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 以高校体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黎族音乐校园传承的田野调查 2020-06-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单一的"师带徒"制度代表的民间传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黎族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立足长远,民间传承须与校园传承凝心聚力、合力前行。田野调查发现,海南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黎族音乐文化非遗走进校园的瓶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二是要在海南属地高校设立"黎族音乐研习所",将黎族音乐文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延伸到肩负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储备师资的高等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