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潮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妙绝伦的刺绣手工艺需要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下去,亟须找到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载体。当前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非遗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差强人意,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处于后继无人的现状,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是致命性的。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运行数字化保护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精美的传统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
湛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议 2020-06-01
湛江是粤西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这边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湛江人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极具特色的、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学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传统文化定位的缺失导致非遗项目有的濒临消失,有的处于“有传无承”的尴尬境地。文章将对湛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希望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裨益。
-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我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民族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很有必要。为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除了要提高保护意识、落实行动之外,还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积极吸取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保证我国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更加强大的魅力。
-
探究我国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传统工艺美术类技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现阶段,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出现了人才断档和技艺无人继承等问题。为了有效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我国工艺美术类技艺,本文讨论了我国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办法,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建议。
-
政府激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应分析 ——以宁波市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建设、资源投入和保护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以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2006年至2017年正式发布的年度工作总结中关于非遗工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通过政府的指导引领,宁波非遗保护在系统观念、统筹管理、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体现了对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探索。作为地方政府激励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较强的示范与借鉴意义。
-
对群众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综合国力具有极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研究中心,明确群众文化在非遗传承中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并从群众文化角度进行思考,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冀域满乡 ——布糊、剪纸、长卷之满族文化艺术寻奇 2020-06-01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肃慎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洲族,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田野调查,我们获知,在对满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进程中,丰宁的保护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布糊画、满族剪纸、满族长卷等满族民间文化创作保留了"满史旗俗"的文化源流,满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满族非遗进校园等保护措施,更是立体化地诠释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宁实践",将包含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究 2020-06-01
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精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畲族服饰融入福建省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既能够丰富专业教学课堂,也能够让畲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对保护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究成为摆在该省服装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