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谁保护 谁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主体之辨 2020-06-01
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与我国发生了实质联系。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随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深闺走向民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不断为普通民众知晓,并且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有识之士参与到保护行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其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等特点引人注目。目前
-
广绣校园传承刍议 2020-06-01
广绣是对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随着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经济转型, 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操改变, 广绣渐与日常生活脱轨, 成为一门濒危的艺术.2006 年, 广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保护广绣,推动其重新回归生活, 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广绣知识、 培植后继人才,便成为一项重要举措. 广绣作为一项文化内涵深厚、 技法多样的非遗, 在学校的课程研发中具有极强的知识性、 趣味性和可塑性, 在校园内有着广阔的传承和传播空间.
-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2020-06-01
一、制定背景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启了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如果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日算起,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
-
2017"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发布 2020-06-01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部非遗司的业务指导下,由光明网主办、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协办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于2018年1月24日圆满结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现场发布了“2017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名单。
-
群众舞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现代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此时群众舞蹈作为一
-
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遗产无疑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因为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的生存状况堪忧,处于濒危的状态。在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中,强调传承人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与此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传承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因此,引入民俗场的概念,分析研究传承人是怎样养成的,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养成的,是保证有效进行传承人保护和培养的前提。
-
完善保护 薪火相传 2020-06-01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书画、雕刻、戏曲、舞蹈等无一不展示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正是它们在告诉世人,有些技艺,有些人,有些美好的品德,有些家国情怀,不能忘记。近年来,“非遗”作为一个概念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并且随着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展开的保护实践及其空前的影响不断深入人心。而在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时,往往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遗产。
-
非遗传承与刑法冲突的困境破解 2020-06-01
作为人类文明智慧的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早已举世瞩目。2004年,我国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这也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正式启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出台,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指导与保障。然而,非遗本身于形式及内涵上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对其保护与传承难以遵循统一的措施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