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7)

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跳出传统传播理念的限制,大胆创新,不断与新技术、 新理念融合,特别是通过已经形成了强大影响力的新媒体进行传播,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文化内容,用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市场竞争的磨练来提升其自身传播价值,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章将结合非遗传播的现状和非遗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可行性分析,来阐述具体传播策略.

  •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非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巢湖民歌为例 2020-06-01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底蕴,本文以巢湖民歌的传播为切入点,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介绍巢湖民歌进高校的意义,针对当前巢湖民歌传播现状,提出高校在非遗文化传播中,构建巢歌文化传播系统,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地方非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途径思考 ——以宜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的设计为例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l].非遗毫无疑问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今已然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对于地方而言,怎样让非遗文化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除了依靠政府单一的保护,还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品牌化的传播,以达到整合资源、汇聚社会力量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目的.下文将结合宜宾非遗文化,探讨建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作为传播途径的一些思考.

  • “非遗 舞蹈”让舞蹈创作与文化传播“两全其美”——回族舞蹈《公婆戏》观后 2020-06-01

    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由银川艺术剧院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元素而创作的舞蹈作品《公婆戏》令观众们眼前一亮。本文正是笔者对此作品观后的感想和思考,并通过对该作品中“非遗+舞蹈”创作方法的进一步探析,认为运用其来进行舞蹈创作,既能为舞蹈创作增添了新活力,又能为文化传播增加了新途径,乃是让舞蹈创作与文化传播“两全其美”之事。

  • 从数字媒体课程训练谈辽宁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 2020-06-01

    依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自媒体时代广泛快速的传播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使之流入时代的脉搏,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针对从数字媒体角度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传播为例,致力于探索新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彰显数字媒体技术在文化产业传播当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2020-06-01

    传播媒介和技术的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冲击也是契机,主要以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被数字化抢救,博物馆的多媒体展示、旅游文艺展演的动态传播、高校文化推广等多样化传播方式推进非遗的空前发展,但传播现状依旧不容乐观。本文基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当前的传播情况。

  • 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当前文化传播日益数字化,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其相关理论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一定积极启示。为此,本文研究了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研究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效益,总结出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对策,以期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提供一定帮助。

  •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移动传播路径 2020-06-01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关系到国家文明的进展,以及人们精神内涵的丰富。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在传播过程中有所丢失,其内容不够完整,部分非遗也逐渐失传。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放性的媒体环境下,对于各种文化内容的传播有了新的渠道和形式,主要以移动传播为主。移动传播的多样化形式和开放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价值,其传播优势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