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7)

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微信平台在上海高校非遗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海派旗袍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比珍贵的宝藏,凝聚并传承了数代人的知识与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上海拥有众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浓厚的民俗习惯,见证上海历史和文化。上海高校在传播上海非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以海派旗袍为例,研究并实施互联网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课堂以及线下实践相结合,做到更为有效的传播上海本土非遗文化。

  • 非遗类题材纪录片故事化传播的有关探讨 2020-06-01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甚至部分民俗文化已渐渐消失,以纪录片的形式对我国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保存已逐渐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对此,创作者应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叙事方式的合理运用、提高“非遗”类纪录片的直观性及感情的营造等多种途径,对“非遗”类题材纪录片进行故事化创作,以提高“非遗”类题材纪录片故事化传播的效率。

  • 省级非遗文化“零陵花鼓戏”与地方高校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本文通过深度访谈"零陵花鼓戏"的传承人,并结合问卷调查,对零陵花鼓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零陵花鼓戏传播面临着艺术队伍老化、媒介传播形式单一、传播范围狭小、受众认知度低等困境。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具备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需创新传播模式,促进零陵花鼓戏传播的内容形式现代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加强零陵花鼓戏与地方高校联合传播,从而推动零陵花鼓戏的传播与发展。

  • 刍议图像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不同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作为独立于官方文化与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集体性、口头性与传承性特征与当下图像传播形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图文书、图画书出版,影视传播,动漫游戏传播,"3R"传播,民间文学智库传播是当下图文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和新方向。由此,既可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内在潜质,实现民间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拓宽传播渠道以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图像传播的内容和内涵,推动图像传播品位的提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媒介问题探析 ——以辽西为研究中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地区的"非遗"项目都在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得到广泛的传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可观,其文化独特性更为突出。然而,许多宝贵遗产由于后继乏力而处于濒危状态。究其原因,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其传播力度和范围有限。从传播学的视阈管窥其症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媒介使用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文章从传播媒介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以辽西为中心的东北非遗的传播现状与问题,寻找更合适、有效的方式,以促进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冲破束缚,重焕光彩。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及有效途径探讨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升社会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文化基因。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传播非遗文化资产,就需要充分发挥视频技术工具的优势,使得非遗文化的发展不仅停留在一些图片或者文字上面。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工具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传播非遗文化,使之和现代视频工具有效融合起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 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研究* 2020-06-01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逐步提上了日程.以"译介学"为视角,分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现状并进行了译介分析,通过整合人才、媒体融合等形式,以期丰富沧州"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形式,提高对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