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 条数据
-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统工艺传承自或然臻于必然之道 2020-06-01
一、不确定性——传统工艺传承之虑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数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众多重大成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要项的传统工艺已有众多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强。特别是2017年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标志着发展理念和施政方针的重大提升与转变,因其符合客观规律、体现了全民意志
-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性传承构想——以陕西棕编为例 2020-06-0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但由于外来文化等威胁,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发展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与"非遗"的相结合发展能够为"非遗"的活性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
“非遗”视角下望谟布依族蓝靛染工艺文创产品设计探究 2020-06-01
探索望谟布依族蓝靛染工艺文创产品设计思路和创新方法,缓解望谟布依族蓝靛染工艺濒危状态。打造望谟布依族蓝靛染工艺特色文创品牌,提升布依族文化知名度。对望谟布依族文化与蓝靛染工艺概况进行整理,分析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现状。借鉴优秀设计案例,结合新时代消费需求,总结创新设计方法与思路。结合文化梳理、核心素材提取、多学科融合等思路,重构视觉元素与概念元素,综合提升文创产品的民族感和现代性。采取树立品牌意识、拓宽传播渠道等方法,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结论为包括望谟布依族蓝靛染工艺在内的传统工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
“传统手工艺”教育的学科设置和知识体系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传承"这一主题下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高等院校汇聚专门人才和庞大的科研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目前,由政府助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虽然是高等院校在实施,但仍是以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在运作。高校应该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将其看作纳入正规教育之前的准备。未来"传统手工艺"的高等教育,可以设置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名下。即"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之"传统手工艺"研究;同时要建构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可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文物与考古、艺术学、民俗学、美学、古代文献学、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课程。
-
百花洲里看非遗 2020-06-01
金秋十月,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盛会在百花洲隆重上演。作为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分会场,百花洲里热闹非凡,众多非遗文化在此惊艳亮相,让济南市民大饱眼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先声夺人,宛转悠扬的唱腔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在户外的戏台上,装扮精致的演员用戏曲的独特语言演绎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举手投足中透着扎实的基本功。柳子戏的魅力就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中展现出来,让人不禁惊叹中国戏曲之美。
-
品牌·市场·非遗扶贫——2019年第四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述评 2020-06-01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响应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号召,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于2016年联合发起创办的一项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开展四届,逐渐成为学界、业界知名的品牌活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第四届论坛的议题为:品牌·市场·非遗扶贫,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在传统工艺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的实践者、研究者、管理者总计150余人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