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6 条数据
-
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 2020-06-01
应用性保护解决了“非遗”当下存在的合理性,激活其外在商品层面的市场经济价值,通过其自身的市场价值的体现,使之能够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然而,从固化的保存到应用激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市场的商业化,传承生态的断裂,协同共享和开放性意识不够,造成的文化艺术精神实质的迷失,社会性的共同应用的缺位。加之,文化自信的不足,造成了国际性的宣传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探索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用传承发展策略,无疑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问题。
-
非遗传承: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样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近年来,我们从组织机制、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地展开非遗传承进校园,为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可以参考的模本,达到了培植学生对非遗文化兴趣、传递非遗文化、引领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提高丰富学生非遗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四川省绵竹年画村援建设计为例 2020-06-01
人类的精神文明永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逐渐发现了非遗产业所蕴含的经济潜力,并合理利用在商业用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通过使用商业化的手段促进非遗创新发展还是与之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得很多人们喜爱上非遗文化,经济反馈也随着非遗商业化发展得到扩大。本文以四川绵竹年画村援建设计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何与现代景观相结合去表达传统文化传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去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也为顺应新时代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相应策略。
-
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向往 2020-06-01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小学将"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品位强校"定为新的办学理念,在传承学校百年办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和拓展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将传承与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校和谐快速发展。接力"非遗",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戏,是岳阳本土的传统曲种,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
-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2020-06-01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
-
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试析“江苏民歌大会”的艺术创新 2020-06-01
2017年6月10日,正值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江苏文艺广播举办的“茉莉花开”首届“江苏民歌大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和现代流行元素充分融合,通过互联网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涌现出的又一优质IP项目。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创新,成为江苏民歌大会着力破解的课题。一、以“非遗”民歌的文化传承体现时代发展民歌拥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鲜活的文化气息,首
-
非遗技艺于小家电产品传承创新设计 2020-06-01
本文目的是对当前文化创意小家电产品在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的现状,探究"非遗"的传承与小家电产品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让现代人认可和接受,并在使用时逐渐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文化财富。方法非遗技艺小家电产品既要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旧元素,又要注入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元素,提炼到与非遗IP形象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整合创新产品中。预期成果我们设计出的与非遗技艺结合的综合智能整合创新产品,通过研究非遗IP形象与文化创意产品造型相结合,实现非遗技艺应用于小家电产品的现代化造型设计和智能整合功能性赋予。非遗技艺小家电产品赋予的文化理念能
-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策略研究——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为例 2020-06-0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孜孜不倦的审美追求。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以后,我国就开始走上真正意义上的“非遗”的保护工作之路。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拥有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然而与此同时贵州的“非遗”也濒临危险,面临着传承力量薄弱,高素质人才缺乏、运用媒体意识不足,创新“流于表面”以及资金来源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贵州“非遗”的保护为例,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依靠互联网+业态,对其进行产品化,市场化,从而来保护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