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7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76)

共检索到 176 条数据

  • 试论传统再造的范型与非遗保护的民生路径 2020-06-01

    一、“传统”的含义与非遗保护的再造特性,相比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称“非遗”)这个中国百姓比较陌生的专业术语,“传统”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在一定意义上,或者说在平民心目中非遗都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 非遗进校园 2020-06-01

    断层中衔接需持续拓展与普及,长期打磨才能“手艺到家”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省市级、再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止2017年底,通过审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引入校本课程,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非遗进校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进步。

  • 性别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来源于“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关于非遗概念的起源,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遗概念可以追溯到两个起点:来源于日本的“无形文化财”概念,[1]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1989)》中对“民俗(传统的大众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关。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商业推广+全民参与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近年来,非遗在各个领域都变成了高频调。然而,现实中极少有人能清晰地解释出非遗的准确含义,而是普遍模糊地认为非遗是一种古老技艺或传统文化习俗,这种技艺或习谷若不加以保护和传承,极有可能失传或消失,因此,非遗保护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除了各地丰富的论坛、会议、宣传,我国在立法层面也在持续发力,不断完善非遗法律保护。

  • 新时代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艺术美学、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民俗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创造和积累,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与家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习惯。一、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非遗再设计——首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论坛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2020-06-01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可是,当下社会瞬息万变,许多新科技、新观念层出不穷,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 倡导传统文化 送高雅艺术进校园 2020-06-01

    一场“传承非遗、弘扬艺术”的视听盛宴在江苏省泗洪姜堰实验学校上演。演出中,南京剪纸传承人张钧以舞蹈《剪纸姑娘》为背景进行现场创作,并与学生们互动,指导学生们尝试完成剪纸作品,激励他们将南京剪纸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场演出是民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部继2016年与泗洪中学举办“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并挂牌“民进江苏省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后,再次带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应受传承谱系的制约和限制 2020-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国家文化部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批准任命了各级文化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动了非遗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成就了将近灭绝的非遗品种,起死回生,再次发展,对传统文化及传统工艺美术起到了凝心聚气、凝神聚力的积极作用。在文化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呈现出积极向上,传承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