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共检索到 499 条数据

  • 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 2020-06-01

    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山东地区有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探析山东地区的传统音乐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解释其文化属性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戏曲项目依托民俗活动保持生存活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山东人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校非遗人才培养——以缂丝教学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缂丝的文化、历史、现状的研究,增加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利用院校调查、大师走访、市场调研的方法,呈现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高职校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在高职校中人才培养的策略,形成了以高职校非遗人才培养的多种策略研究的结论,为以后其他非遗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 传统美术类“非遗”造型的艺术价值 2020-06-01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造型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和造型特征影响各时期艺术的发展,为中国艺术刻下深刻的民族烙印。对传统美术类"非遗"造型而言,其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发展就是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体现。本文分析和论述了传统美术类"非遗"造型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传统美术类"非遗"造型的当代艺术价值和作用,以期为现代美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艺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分析 2020-06-01

    侗锦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传统观念与固有模式的束缚,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并不突出,但侗锦艺术本身是具有较高独特性的传统文化,其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仍旧受到较多关注。本文以侗锦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促进侗锦艺术发展传承的主要措施。“一坊双师”可以是一个工作坊内的非遗大师和教学名师合作,也可以是民间技术大师和专业教师合作。

  • 赫哲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 2020-06-01

    世居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化,而当下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却濒临消亡以及严峻的传承问题。鉴于此,应采取的传承举措为:以非遗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为智库,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培育传承人,实现多角度抢救赫哲民族传统文化;以出版物传播、网络传播和数据库构建为主渠道,让新知识、新价值、新能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以群众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旅游景观为创新点,多形式展示,凸显文化内蕴,打造文化品牌。

  • 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 2020-06-01

    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渔雁文化内隐的实践理性与资源潜能,在"非遗后"被逐步认知和开掘,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显现出积极的动能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剖析其绵延至今的承续动力,解析其从"遗产"到"资源"的实践过程,对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认知、开掘传统文化遗产的"杠杆"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与拓展,无疑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 吴地传统音乐社团的大众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吴地传统音乐社团是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载体和传播组织,提高其大众传播效果对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大众传播路径还需要合理拓宽,传播效果还有待提升,传播活动需要改革和创新,具体为:拓宽受众群体;广泛使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手段,以繁荣吴地传统音乐社团发展,推动非遗品类的传承。

  • 湖南巫家拳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2020-06-0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巫家拳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近10年来巫家拳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的发展,但较缓慢。提出优化策略:深挖巫家拳地域文化价值,拓宽传播渠道;制定"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培养高素质职业传承人;加大学校传承力度,让巫家拳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培养巫家拳操社会指导员,全面推广"巫家拳操"进社区;长株潭三地巫家拳齐心协力,"抱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