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政策法规(1)
学术交流(1)

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湖南巫家拳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2020-06-0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巫家拳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近10年来巫家拳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的发展,但较缓慢。提出优化策略:深挖巫家拳地域文化价值,拓宽传播渠道;制定"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培养高素质职业传承人;加大学校传承力度,让巫家拳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培养巫家拳操社会指导员,全面推广"巫家拳操"进社区;长株潭三地巫家拳齐心协力,"抱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临夏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传承探究 2020-06-01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夏传统手工劳作技艺(以下简称“非遗手工艺”)融汇了历史传承、当地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业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文化温度。振兴非遗手工艺产业既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复兴,又关乎“三农”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 旗袍文化进课堂 非遗项目吐芬芳 2020-06-01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在引入“双顺”传统知名品牌旗袍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与石景山区文委联合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拥有非遗项目的中职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双体双线,三段阶梯”传统技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宽基础+岗位模块+传承技艺”课程体系。

  • 传统侗锦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2020-06-01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严峻挑战下,"指尖上的艺术"——侗锦的传承情况岌岌可危,一度出现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的现象。而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动下,侗锦技艺重燃生机,同时也出现了传统与创新不相容的现象。针对以上现象,深入研究侗锦织造技艺、侗锦图纹艺术,将侗锦融入现代创意产品设计中,紧扣传承,立意创新,破解侗锦织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困局,与市场接轨,用创新创意将"非遗"侗锦绽放时代光彩。

  • 地方性“非遗”传统民间舞蹈进高校课堂的必要性探讨 2020-06-01

    传统民间舞蹈是我国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舞蹈具有重要意义。将地方性"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引入课堂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

  • 对贵州黎平县侗族武术文化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觅洞村侗族武术是中华灿烂民族史上遗留给现代人的魁宝,它所体现的文化可谓是侗族人民应该守候的精神家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黎平县觅洞村侗族武术文化的起源、侗族武术的分类、收徒仪式、对外交流及社会功能进行阐述,从中发现侗族武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和传承模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建议:加强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政府职能部门要对侗族武术进行保护与扶持;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对外交流机制以及打造侗族武术文化节。

  • 云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 2020-06-01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个地区文化习俗都有所不同。例如云南地区的滇剧、花灯戏、白剧等,民间的传统戏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眼中,将文化传承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同时也就代表着戏剧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但其实是有所差异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代表此项文化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而建立名录体系,也只是将文化传承下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开始,使各项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才是最终目的。

  • 论意识在传统文化尤其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 2020-06-01

    近年来传统文化处境堪忧,保护非遗的刊物也与日俱增,相应的保护非遗的风声也日趋高涨,然而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笔者认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意识根植于普通大众的心里是首要的环节,因为意识决定行动,即意识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一个社会的进步抑或落后,和谐抑或动荡,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意识决定的。所以,当“非遗的重要性”成为一种普遍的系统的共识时,“非遗观”就形成了,保护非遗的任务也将取得建设性成果。本文通过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文化、为什么传统音乐只能保护不能发展,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非遗方面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三方面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