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瓶颈,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同样面临着困境。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有义务和使命在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实地性研究,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高职培养对策和路径。
-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民健身发展:关系与路径* 2020-06-01
文章对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全民健身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全民健身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广度和实用方向发展;传统体育非遗项目能够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和转化为重要的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该从"开展项目、保护手段和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以融入全民健身发展体系,对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采取健身开发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即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苏省内非遗项目众多,做好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研究从江苏省内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出发,就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因系统优化,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角度着手,精准定位问题。通过强化宣传、资金保障、传承路径优化以及制度保障等方法,为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助力。
-
聊将影像记“非遗”——记“中国非遗传统舞蹈影像采集项目”工作组浙江考察 2020-06-01
2019年2月14日至19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组织的中国非遗传统舞蹈影像采集项目工作组,对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长兴百叶龙、海盐滚灯、温岭大奏鼓进行考察采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总计1372项,其中,共包含131个民间舞蹈项目。单从数量来看,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繁荣灿烂,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活态文物久存于世,中华舞人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早在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深入康藏地区,收集整理当地的民间舞蹈,开创了中国民族民间
-
茶坑石雕刻技艺在高校中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将"非遗"人才培养融入职业教育,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学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特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茶坑石雕刻技艺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等多方面,探索"非遗"项目校园传承模式。
-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入手,同时在校园内以营造“非遗”文化氛围为引导,以多种途径实现传承,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
基于自贡“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自贡"龚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一项重要门类,工艺研究是"龚扇"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依据自贡"龚扇"非遗工艺发展实际以及田野调查结果,探究"龚扇"工艺特征、材料、文化内涵及传承困境等,通过形态转换、改变设计过程等创新方法,寻求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出要处理好文化传承、经济效益与时代特征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
-
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为例 2020-06-01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居民自觉地进行参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沙湾镇提高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手段进行系统总结,指出建立自上而下的保护机制、对传承人及传承队伍进行支持、利用社会传播体系等途径提高居民与非遗的接触度、增强社会组织的推动力及借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是提高传统村落居民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