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政策法规(1)
学术交流(1)

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农村寄宿制学校非遗文化的传承策略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关系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非遗文化的传承却受

  • 浅谈传统工艺的困境与对策 ——以商河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摸索发明的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传统工艺的发展助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传统工艺的每一次提升和进步,都对整个行业甚至整个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振兴传统工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环。

  • 2019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年度人物发布 2020-06-01

    2019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和中国文化报联合发布2019"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出重要指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制定颁布、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被评为2019"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在致辞中表示,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

  • 发挥非遗保护与传承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四川省“非遗+扶贫”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和反映文化传统的生产生活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和身份认同,是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非遗保护工作要站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切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菏泽曲艺的“活化石” ——莺歌柳书 2020-06-01

    莺歌柳书又名"莺歌柳子",是流传在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莺歌柳书是北方曲艺中的稀有曲种,最早由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本地方言、音调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声腔韵味。在清中后期,莺歌柳书在鲁豫苏交界处颇有影响,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成绝响。目前仅有菏泽遗有鸿麟一爪,被称为民间曲艺"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讲好黄河故事 传承多彩非遗——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启动仪式暨首届“九曲黄河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渭南举办 2020-06-01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示黄河流域九省(区)多元、多样、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和行效利用,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河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启动仪式暨首届"九曲黄河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华阴市西岳庙广场举办。本次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华阴市人民政府、华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华山旅游集团公司华旅集团、西岳庙文物管理处承办。

  •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黄山市召开 2020-06-0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讲好新时代的中国非遗故事,探讨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利用和创新路径,11月19日,202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黄山市召开。全国政协常委白庚胜,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

  • 当少先队教育遇上“非遗”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华丽的乐章: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青少年活动中心将“非遗”融入少先队教育之中,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索。万寿路青少年活动中心本着弘扬、普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