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并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过往的不重视,也让我们如今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本文立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时代背景,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
“非遗”视阈下关于畲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畲族民歌作为活化石,成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民歌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世代传承。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难以重焕光彩。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非遗"视角,分析发展现状与动态,结合研究方法提出个人浅见,希望能为畲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
乡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乡村“非遗”)是乡村人家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有助于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甘肃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独立设置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教育工作和研发工作的二级学院。学院坚持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发展,使非遗项目与专业相融合,不断探索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让非遗融入现实生活活在当下,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
中型城市在非遗保护中的滞后性 ——襄阳与温州的对比性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钩沉,对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本地区文化传承的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繁杂且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深入,中型城市间的差距愈发明显。文章从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投入、高校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媒体宣传等方面阐释这一差距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生活性、生产性和生态性保护为中心 2020-06-01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具有"非遗"保护运动分期的意义。在其前后,"非遗"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经过数年实践,这种方法体系论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现象,客观上危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这也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非遗"保护事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应该在最新保护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和维护保护实践的公平公正性。
-
坡芽歌书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坡芽歌书作为文化艺术的瑰宝,不可避免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加之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文化的冲击,坡芽歌书的生存状态也受到严重的考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非遗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活态传承,使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在于使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流传。被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称的坡芽歌书,不仅需对其文字图案“歌书”进行保护研究,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关系 2020-06-01
泸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目前在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大力推动下,其保护、利用和开发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笔者总结了泸水市非遗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发展的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