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情境下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保护非遗就是要增强非遗的生命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活态性封存和多媒体传播具有突出作用。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存在忽视地方性,重存档、轻传播,重外在技术、轻文化内核的问题。数字化保护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媒介融合的理念,让非遗的传承人和拥有者都参与进来,加强非遗文化的多媒介传播和文化消费,让非遗融入到民众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非遗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智力为资本,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创意的灵感来源.让文化创意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非遗"活"起来,既能更好地体现非遗的文化属性,又能靠文化创意来突出遗产的价值.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非遗这个源头活水永远不断流.
-
“千角灯”传承现状及保护路径探析 2020-06-01
有"中华第一灯"美称的"千角灯"作为东莞市"非遗"名录中最有分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精品,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制作技艺复杂,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前景不容乐观,"千角灯"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日渐减少。本文对"千角灯"的发展保护现状进行调研,探索"千角灯"传承保护的创新发展路径,以为东莞市本土特色文化乃至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借鉴。
-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非遗保护传承初探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就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须。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局下,在全球文化加速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各级文化不骂你和文化工作这的重要职责。本文就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职能、特点,以及对国家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加以阐述,说明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
浅析当代文化馆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各级文化机构的重视,其宣传、保护方式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非遗”的多元现状进行多样化的选择。本文围绕文化馆在当前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劣势,摸索宣传、保护“非遗”的途径。
-
非遗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建议 2020-06-01
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实施,已进入十五个年头,完成了采集的阶段性工作。随着2005年世界非遗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的成功申遗,到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惊艳亮相,"非遗"一词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众的视野中慢慢从陌生转变为熟悉,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以保护少数民族申遗项目为题的音乐学理论研究,也呈现出日趋活跃、成果丰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如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少数民族音乐在非遗的介入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救性保护,但同时在十余年的保护工作的进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传承途径,强化保护内涵;2.拓宽多维视角,探索多层结构;3.问题的存在及解决的方法。本文围绕以上有关少数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的状况进行展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以端午节为例 2020-06-01
十九大上,我国提出"用‘互联网+’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描述为"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已经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本文以端午节为例,首先介绍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分析了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并在研究其发展局限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有所帮助。
-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在该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如何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