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谈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思路 2020-06-01
在对辽东7个满族自治县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揭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分析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讨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思路。
-
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实践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将互联网应用到非遗的保护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本文基于信息化时代下,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接着探讨了互联网在非遗中的实践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数量和种类繁多,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非遗”数字化保护对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数字化技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非遗”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化“非遗”平台推广、数字化“非遗”传习所构建,不只是“非遗”的一种存储、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而且具有真正发挥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作用,是科学、高效实现“非遗”保护与保存的重要新途径。
-
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源与流 2020-06-01
一、过去非遗保护的主要脉络与成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
-
“山花儿”传承保护的法律机制 2020-06-01
回族“山花儿”是西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夏独有的一种民歌形式。独有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和特有的文化使得“山花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得到传承。我国目前缺乏对保护传承人的法律规定,对传承人的法律条文不完善,对非遗传承主体的法律地位及相关法律权益都没有明确规定。加之随着环境资源的开发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山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不断丢失。因此,推动“山花儿”在传承中的法律保护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浅析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01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日趋衰微.人们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转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博物馆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承担的责任和作用,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博物馆"非遗"保护模式.
-
论企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茅台集团为例 2020-06-01
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企业是实施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主体,对于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贵州茅台集团为例,对其通过生产来保护、传统酿造技艺的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得知茅台集团在通过生产实现对传统酿造技艺保护的同时,还积极通过私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同时,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传统酿造技艺。然而生产性保护的终极目标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集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挖掘“非遗”特有的精神内涵,构建传统酿造技艺的法律保护体系。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争论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民事纠纷日益成为非遗保护工作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体现为一种公法模式,现实生活中诸如《乌苏里江船歌》著作权案、安顺地戏署名权案等引发了知识产权法在非遗保护实践运用中的争辩。尽管非遗保护与知识产权法之间在主体、客体、性质、保护目的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但冲突背后两者依然存在内在契合。因此,基于制度设计的成本效率和实践经验考虑,知识产权仍是目前非遗私法保护模式的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