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 2020-06-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这就要求在下一步的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在《建议》指导下,政府需要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总体规划意识,注重配套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探索各种市场化手段的使用,培育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要处理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在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把农村拆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深化非遗文化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建设改革。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各地发展不平衡,非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完全标准化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治理水平。

  • 生态视域下川苗芦笙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珍贵的文化资产,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艺术的弘扬,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川南苗族的芦笙是苗族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川南苗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我国非遗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保护挖掘并发展的价值。本文旨在探究川苗芦笙的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其内在价值,力求探索川苗芦笙传承的多元方式方法。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海南儋州调声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在发展过程中,诸多优秀文化没落,为做好文化保护工作,使文化得到传承,应给予不同文化充分重视。例如,以海南儋州为例,调声作为一种古老音乐,流传千年,能够展现海南儋州独特文化,凝结着海南儋州人民智慧与文化,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要想做好调声保护工作,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事业下,进一步挖掘调声音乐潜在能力,使其得到广泛推广,为调声文化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基础。该文从海南儋州调声的发展现况和保护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提出提升群众文化自觉性、重点关注生产性保护准则、遵循整体性保护准则、做好新媒体传播下的整体推广工作和构建调声基地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保护传承。

  •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越剧曾被誉为“流传最广的剧种”,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背景下,在建立全日制越剧本科专业后,越剧表演人才培养应该把握怎样的方向、建立怎样的模式,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 陕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发展的核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然而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应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多渠道开展非遗传承,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多项措施保护与传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保护语境下反思现当代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得与失 2020-06-01

    现代化与戏曲化、戏曲危机与戏曲振兴是戏曲界多年来不断谈论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争论,即戏曲的本体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如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和话语语境,我们大概可以找到其根源不过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变革图新的强烈诉求所导致的深度的文化不自信。所谓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现当代的得与失是多方面而言的,既包括思潮论争也包括文化政策的起伏,在"非遗"的语境下探讨这些话题,或许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直以来在戏曲理论中存在的一些有争议或令人困惑的问题。

  • “非遗”传统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2002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同年,"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举办,提出了"非遗"进入高等院校这一重要议题。2011年,国家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国掀起了一股"非遗"保护的热潮,剪纸、昆曲、舞蹈、古琴、篆刻、皮影戏等"非遗"艺术陆续走进了校园,进入了课堂,成为当下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基于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分析 2020-06-01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和 民众日常生活的传承,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继往开来的底气。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大,但在传承、 发展上依然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特别是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兴趣、传承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制度建立、 手段结合、兴趣吸引等方面创新形式、加大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发动一场“人民战争”,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保护、 继承和发扬、创新。对于青少年来说,需要将非遗融入学习、融入生活、融入成长之中,让非遗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本文从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分析,探讨激发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