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手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长远来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是必然选择。因此,既要建立立体化的非遗法律保护体系,加大非遗相关法律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又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创建非遗的文化补偿机制,全面提升法律对非遗的保障水平。

  •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晋商关系研究 2020-06-01

    该文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公布的5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要线索,讨论其与保护区整体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以晋商作为关键的连接要素,结合碑刻、地方志、文人笔记等地方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按照非遗类型进行分类,讨论晋商与民间文学、晋商与民间表演艺术、晋商与武文化、晋商与传统工艺与技能、晋商与商贸习俗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晋商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晋商的历史情况亦有所反映,晋商文化走廊则是串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线索。

  • 探索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2020-06-01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也决定了如今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了非常多的新鲜元素,传统的茶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展开分析,并提出在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索茶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路径。

  • 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鄂温克族现状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文以化人的特点,充分体现着先辈在劳动生产中对于物质和精神需求,在当时有其独特的实用性,但时至今日,非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需要具有各民族特点的文化生态。鄂温克民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北方少数民族,但受迁徙和一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鄂温克民族一些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 非遗舞蹈论(下) 2020-06-01

    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最基本矛盾,就是非遗性、非遗间性与"再创造"之间的矛盾。非遗性与"再创造"之间的矛盾是基础性的,舞蹈的非遗间性则构成了对非遗性与"再创造"的限制与平衡。中国在非遗舞蹈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上的特殊性,是因中国历史、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以及非遗舞蹈的自身历史所形成的非遗性、非遗间性与"再创造"的矛盾统一的特殊性而造成的。中国在非遗舞蹈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上采取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政策和措施",正是为了应对这种特殊性的需要。对非遗舞蹈进行形态上的审美化,场域上的多元化和内容上的健康化,正是舞蹈作为非遗基本矛盾的中国当代化的统一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舞蹈文化的本质规定性。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动漫人才培养的渠道,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灌输到青少年当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养分则可拓宽动漫行业的创作领域。两者的结合将实现非遗与动漫双向共赢。

  • 地方性知识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基于广东勒流“扒龙舟”的考察 2020-06-01

    地方性知识不仅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本质和特性,而且也是一种认识、理解和保护非遗的视角和方法。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的"扒龙舟"活动,不仅与勒流这一"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也与黄连、龙眼等具体"地点"的特定时刻相关;勒流"扒龙舟"的仪式与习俗,实际上是在"地方"形成的、体现为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体现了人们的地方知识;勒流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本质上是多样化的地方之间的交流,不仅表达了地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地方认同,也表达了一种地方社会的权力关系。地方所采取的种种保护传承措施,本质是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生态。勒流"扒龙舟"的个案考察表明:我们不仅要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理解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要在实践上珍视各种地方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方能对非遗进行真正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