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3 条数据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特征研究① 2020-06-01
近些年,国家对于体育非遗保护日渐重视,普查工作越加完善,体育非遗档案的管理也越加严谨。我国体育非遗文化是历史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地理分布呈现东多西少、而北部较为集中,南部则分布较为广泛的分布特征,表明不同的地理特征会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圈的分布密度主要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数量和保存度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01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最邻近距离分析、区位熵分析等方法,结合Excel数据计算,对吉林省380项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文化区差异、民族聚集和气候水文等三个方面探索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因素,以求为吉林省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相关依据。
-
中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点以及文化特征研究 2020-06-01
基于GIS技术对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分布特点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吉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核密度分析得出五大游戏类非遗核心圈,并通过文化锋面理论剖析了东北核心圈、河西走廊核心圈、云贵高原核心圈、阿勒泰-阿克苏核心圈以及江南地区核心圈的地理文化特征。
-
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内5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并在空间分布分析基础上探索经济带非遗分布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上以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曲艺类项目较为稀缺。经济带内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但各市间在分布数量和类型上均存在不均衡性。空间上整体与各类型非遗均呈集聚型分布,且大多以南宁和广州为密度分布主核心区。非遗空间分布主要受流域分布、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 2020-06-01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①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②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③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 2020-06-01
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国家级及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非遗资源以区级为主,种类齐全。在类型结构上以民俗及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及民间文学类非遗次之;广西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性强;国家级非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北部及西北部,区级非遗资源的分布形成一个主核心区、两个高密度区、两个中密度区;各类型非遗资源分布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突出。依据非遗旅游开发原则,结合区域民族特色,分别从"一核两区一带"民族特色旅游开发、区域联动旅游产品开发两个方面提出多种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广西非遗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
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分布情况直接反映了民族非遗的地区传承情况和保护态势。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实现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影响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分析其空间分布反映出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展望。
-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本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定量统计法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研究表明:(1)宁波市非遗项目类型多样,数量呈梯队状分布。类型分布全面,数量差异明显;(2)空间分布呈“一核心、四分翼”并举的分布特征,地域性明显,区域间资源组团分布;(3)在空间类型分布上具有鲜明的聚集特征;(4)宁波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对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推进作用。市级非遗项目旅游贡献数值上仅次于国家级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