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0-06-01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源于生活,根植在东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制作手法上表现出粗犷奔放、自然淳朴的民俗性特点,但是当前满族剪纸艺术面临口传身授传承方式逐步削弱的局面。本文主要就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实现非遗文化满族剪纸艺术的长久发展。
-
基于河北剪纸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 2020-06-01
河北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本土特定的文化背景及风格艺术形式,其传承更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具有多重社会价值。本文旨在对河北剪纸特点、技艺和内涵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将其融入与现代人生活相关的各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方法,使其能与现代创意互动结合,探究一条在当代实现剪纸非遗传承、转化与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剪纸大师工作室”实践模式研究 2020-06-01
在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如何运行这种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能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一定贡献呢?本文以蔚县剪纸在我院的“剪纸大师工作室”为例,从理论到实践在其运作的各个层面做出分析、研究,为同类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借鉴。
-
“非遗进校园”剪纸校本课程课外实施方法初探 2020-06-01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
-
依托传统文化,提升城乡品质文化环境——以剪纸文化在蔚州镇建设中的应用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与保护,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保护与传承,但在一些乡镇农村,由于缺乏先进的发展思路,缺乏开阔的视野,导致非遗发展停滞,找不到市场与出口.众多的民艺工作者也在通过讨论、论坛、会议等形式来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我们需要结合专家们提出的先进思想与方法将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落到实处,以新的面貌展现出来.在城乡环境建设方面,融入剪纸文化元素,增强整体古文化氛围.
-
非遗项目庄河剪纸的传承保护及未来发展 2020-06-01
该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剪纸为例,探讨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活态传承中的价值。通过研究,了解其保护、发展现状和文化内涵,探讨如何在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适应当今社会地域性和时代性文化经济的发展。
-
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 2020-06-01
今天,《民艺》杂志刊发了乔晓光教授纪念已故民间美术研究学者和剪纸艺术家滕凤谦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滕先生的中国剪纸艺术实践之路,同时刊登了滕先生《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这篇有学术开拓性的文章,这是对滕先生逝世三十四周年的缅怀和纪念,也是时代的需要对滕先生学术与艺术价值的再发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不断升温的今天,中国民间美术研究领域仍然需要滕凤谦先生这样的开拓者,这样为探寻民间艺术真谛而孜孜以求勤奋工作的人。非遗传承事业需要滕先生这样朴素真挚的民间文化情怀和言行一致的实践精神。滕凤谦先生对民间文化的使命感,对当下文化自信的倡导仍然具有时代的感召力,而他在生活与学术之间打开的文化之门,其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物候”仍在,生活已变,昔日传统的民间剪花在悄然远去,而我们对民间文化本质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
李剑:让剪纸拥有更多的粉丝 2020-06-01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不消2分钟,一头栩栩如生的"牛"呈现于眼前,李剑微笑着把"牛"送到记者手中,"今年是牛年,送你一头‘牛’,愿‘牛气冲天’"。中国的剪纸文化源远流长,剪纸艺术更是炉火纯青。时至今日,这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也与时俱进,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时代表达。正如宁夏艺盟文创工作室负责人李剑所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延续,首先要让它"活下去",在尽可能保留核心部分的同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播。我的工作室做的就是让非遗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