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5 条数据
-
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 2021-08-26
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
-
江西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论析 2021-08-26
江西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论析
-
非遗“活态遗存”视角下历史街区漆文化产品的创生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非遗传承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静态保存"转向"动静结合"的双轨发展模式。本文通过介绍福州漆艺发展的概况,剖析融合社会创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模式,分析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两条历史街区漆艺的发展定位,以及漆艺文化酒店的实践案例,从社会创新、市场培育、产品价值等角度阐述说明非遗"活态遗存"的复兴之路。
-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以湖南省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进行基础研究,以及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策略分析,旨在为今后对渔鼓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
淮北大鼓的非遗传承困境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淮北大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一批曲艺类项目,面临现代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多媒体娱乐的双重冲击。通过对淮北地区濉溪县文化馆的调研,依据我国现行非遗政策的普及与实施情况,发现淮北大鼓的基层传承与保护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包括基层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传承教育链、面对新媒体传播方式,以及政府在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中的立场与态度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加强宣传、塑造文化品牌的非遗保护路径,为当前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所面临的现代传承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议。
-
中国非遗文化的工匠精神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历史与活态传承研究 2020-06-01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它的兴起与发展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为其兴起提供了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生产、精湛的手工技艺水平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柳编工艺得以在淮河流域兴起、发展和演变,它承载的社会功能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追溯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解构其编织工艺的类型与特色,并基于目前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模式,以推动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
湘西吕洞山苗族聚居区苗鼓舞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研究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鼓舞,不仅有通过不同时代传承者的积累、代谢和更新传承下来鼓的形制、击鼓节奏、舞蹈技巧在内的一整套知识体系,其还拥有湘西苗族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服饰。湘西吕洞山苗族聚居区作为我国典型的苗族群居地承载着发扬及传承我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鼓舞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研究吕洞山当地苗鼓舞的服饰、鼓的形式、舞蹈技巧和产生等方面,从中了解到想要将"非遗"活态地传承下去,除了要继续坚持非遗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给与传承者更多创新和阐扬的空间。
-
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联合国在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全球范围内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问题逐渐被公众所了解,越来越多的有着优秀历史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被重拾,并且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民间技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传统民间技艺具有多种价值的技术工艺,起源并且传承与民间,与历史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是国家和地区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蛋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手法精巧,表现形式多样,创作风格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但同许多濒临的传统手工艺一样,因其蛋雕多是家庭小作坊经营,因经济原因、制作方式等原因,在传承与保护上面临着危机,虽然在群众对非遗的重视与保护下蛋雕手工艺找到了一些合适的市场地位,但蛋雕艺术更要解决的是去总结出对蛋雕手工工艺的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再挖掘.更好的去传承与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