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88)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88)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390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以蚌埠杨氏微雕为例 2020-06-0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精神品质消费时代,城市旅游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发展成为现如今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具有文化性的旅游活动,不仅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蚌埠杨氏微雕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进一步研究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研究综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展示出一个民族文明发展背后的璀璨文化基因。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已经启动"抢救式"保护工作,旨在保护文化的根脉。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研究综述。

  • 粤港澳大湾区粤剧非遗信息资源多馆协同发展探讨* 2020-06-01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粤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纽带之一。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粤剧非遗信息资源研究的概况,在调查粤港澳大湾区粤剧非遗信息资源收藏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资源收藏区域分布、文献类型、获取途径、管理模式、载体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议采取从顶层设计大湾区粤剧非遗信息资源协同发展总体框架、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创新资源呈现的技术手段、建立民间征集与出版的激励机制、加强版权保护等策略来促进大湾区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协同发展。

  • 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以潮州“大吴泥塑” 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当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如何转型、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大吴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潮州的亮丽名片。详细梳理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分析发现人们对"大吴泥塑"的非遗价值认识模糊、传承断档断层、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是导致"大吴泥塑"当前保护与传承窘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大吴泥塑",应提高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形成保护合力;创新传承模式,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革新工艺,打造市场品牌;加强宣传,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 非遗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06-01

    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为依托有了进一步亲近大众和传承保护的机会。但在非遗保护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受非遗自身性质、博物馆展陈局限、时代审美变迁等因素影响,很多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本身如何传承发展,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更有非遗项目面临消逝的尴尬境地。该文梳理非遗保护在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 用非遗的眼睛视析当代群众文艺创作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于人们精神观念的发展,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优秀的历史精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群文活动中,促进了当代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群众文艺创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将从非遗的角度来探讨当代群众文艺创作,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群众文艺创作具有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以公众需求、创新发展、作品性质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当代群众文艺创作中去.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本文基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探讨非遗衍生产品的发展路径,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通过加强非遗文化宣传与推广、优化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内涵、打造非遗文化衍生产品龙头企业、借助内蒙古各级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等多视角、多维度的传播途径,对内蒙古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发掘内蒙古地区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拓展新的发展模式,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审美、产品功能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地区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有利于对内蒙古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